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出去找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出去找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仔细观察花瓣精妙的纹理,注意找出细微的差别,还有颜色和形状”。

回到班里,老师说:“要是没有你们的用心观察和发现,这朵花的独特性就可能被忽视,无人欣赏。人也是这样。”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例文: 发现独特,尊重美好 老师通过作业的方式启发他的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细微的差别”,用心发现独特之美。所以说,许多人没有受到注意和赏识,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花费时间去用心地欣赏他们的独特性。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各有所长,独一无二。必须花时间去了解这一点。 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有价值的独特东西。比如:发现了自己的某项能力,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奥秘,发现自己熟知的人、事、物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再比如:从一件寻常小事中感悟出一个独特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独特有效的方法,在与人交往中察觉到一份独特的真诚,在人生道路上收获了一份独特感动……让我们发现独特,尊重美好。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 自然赋予万物以独特的秉性,万物钟灵,本无优劣高低之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秉承自身的独特,是将自身与造化融合的大智慧。 理解自身的独特并于千城一面中岿然不动,保持独立是一种品性,一种气度。并不是只有高楼大厦才代表着文明与先进,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只可惜,于五千年浩荡中一脉相承的龙之传人却似乎忘记了这一点,于是我触目惊心地看到一座座古城墙在喧嚣中轰然倒下,一处处古建筑与浮躁中无声在地。那历经百年风雨侵蚀的古长城,竟禁不住人类贪婪欲望的磨蚀,在苍老中微微叹息:这个古老的民族难道真要吞噬掉自己的文明? 看到历史不到两百年的美利坚合众国随处可见的斑驳建筑,我为人类对独特的发现和尊重而欣慰,也为我的民族感到担忧。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独具魅力,又岂是区区混凝土、钢筋所能代替的? 发现文明的独特是一种自信的大国气度,尊重自身,不苟且,不屈从,则是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能体味得出肖邦在决心一生钟情于钢琴独奏时的艰难,可我也懂得那份坚毅的真正内涵——肖邦就是肖邦,不是巴赫,也不是李斯特。尽管他生活在一个交响乐铺天盖地,风行一世的时代,可肖邦清楚地知道,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只存在于一个人的漫行中,一切辉煌、掌声和荣耀对他来讲都不过是无谓的鼎沸与喧闹。于是他发现了独特之美,尊重自己的心性,选择了仅属于他一个人的曲径。在这条路上,他走得艰辛又坎坷,然而事实上他也终究走上了他的罗马大道。 独特的天性是人性的辉煌点,唯其发现,并给予必需的尊重,才有理性的升华,才会因之从容。 选择尊重独特,是对世间万物深切的理解中的美好品性。爱莲,却不损伤玫瑰;赏玫瑰,却从容有度。上升到人生,则是一种理性与宽容。 【解析】 一、审题:本题考查审题和写作能力。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首先审题,逐字逐句解读所给材料,抓住关键词句,确定最佳立意。本材料属于事件启示类审题材料,关键词句为“要是没有你们的用心观察和发现,这朵花的独特性就可能被忽视,无人欣赏。人也是这样”,与其是说老师启示学生,毋宁说是通过材料信息启迪每一位考生、读者,从这个角度来看,算是哲理启迪性作文材料。敏感的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关键句子迅速捕捉到关键词语——“独特”,这样的话就可以把材料作文转化为话题性质,所写的作文只要能够围绕“独特”说事讲理即可。 二、写作: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那话题类作文怎么写呢,首先要熟悉话题作文的特点。“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大。写一篇新颖独特的高分作文。“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这是佛家眼里世间万象的独特性。“一语一天地, 一文一乾坤”, 这是作文世界带给我们的独特性。作文的独特性就潜藏在字里行间、结构图式里, 它等待着我们慢慢思考,用心写作!所谓文如其人,坚守独特,不套用不抄袭,别出心裁,写一篇独具匠心的“独特”作文。“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这要求里“体验”的意思是可以写成记叙文,“感悟”的意思是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总而言之文体不限定。 三、参考立意: (1)独特亦美 (2)坚守自我,书写独特之美 (3)有一种魅力叫独特 (4)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4)独一无二,无以伦比 四、可用素材: (1)即使岁月的藩篱挡住了你坚强的身躯,但挡不住你铿锵的步伐,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原的水中离。举世浑浊吾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滚滚的汨罗江,越过春秋,流向战国,在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感叹,你悲愤,你号哭,江山依旧却断壁残垣,你用生命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贞。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原的悲壮抉择。即使沉重的夜幕遮住了你满天星斗,但挡不住你心中的灯火,做真正的自我,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流云伴着坎坷来到美丽的桃花源,云霞挟着美景飘向竹林山水;万丈红光透过云霞照在山间小巷,你不为五斗米折腰,告别了污浊红尘的勾心斗角,在河岸边,菊花旁,你陶然其间,那是何等的自由不羁,宁静致远。快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陶潜别样的追求。 (2)今天,身处如钢筋水泥禁锢的牢笼中的我们身心难免会倦怠,一场又一场的忙碌接踵而来,在追名逐利中渐渐失去自我,我们注定无法逃离这个社会,像古人那样采薇而食,临清流而赋诗,抚孤松而长吟。于是在喧嚣纷乱的时刻,我躺在康河柔软的波荡里,寻找内心的宁静,为自己的心灵找一片休憩的场所。喜欢走进古老朴素的小巷,燕子低飞寻找旧家,宁静永远是小巷的主题,老百姓永远是小巷的主人。远离了生活的浮躁,走在雨雾氤氲的古道,踏着青石板路,触摸着斑驳古墙,宁静的小巷似乎在为你讲述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喜欢在雨夜坐在一方清池边,看雨丝将水中的灯影打碎,渐渐扩散开来,那是一种来自心底的澄澈的呼唤;喜欢听阳光充满禅机的语言,带着温暖,披着和谐,为我的内心裹上一层轻纱,让疲惫的心有一处安静的乐园。喜欢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搬一张躺椅,泡一杯香茶,享受着南来北往的风吹走身旁的烦躁,给心灵留一处宁静的角落栖息。然而,这是一个欲望充斥灵魂的季节。古时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现在的我们却是: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店,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美好的事物随秋叶悄悄地落下,只留下一个萧瑟的秋的背影。而我愿在这喧嚣的季节中守住灵魂,做内心宁静的真正的自我。一群游客,从景区出来,脸上绽放着欣赏奇峰异景带来的快乐。来不及歇息,又兴致勃勃地在景区门口挑选起各种各样的石头。 (3)一位手拿圆润河卵石的游客对另一位游客说:“看你选的尽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太难看!”那位游客却高兴地说:“正因为各不相同,才能制成独特的盆景啊!”他反驳说:“我的石头大小均匀,光洁圆润,它们和谐相处,多么美好!” (4)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可是有人渐渐成了盗版。 (5)每个人都有他的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罗曼.罗兰 (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两个人一样的;真是人跟人各异,石头跟石头不同。然而大家合在一起,就成了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群英谱。——富尔曼诺夫 五、行文结构: 开篇引述材料,分析材料,亮出观点: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各有所长,独一无二,要善于发现独特,尊重美好。 正文主体部分先引用名言,再引申到自然万物的独特性。而生活中的我们却常常忽视独特,发现不了“自身”之美。比如我们五千年浩瀚的文明史,比如建筑美……从而得出“发现文明的独特是一种自信的大国气度,尊重自身,不苟且,不屈从,则是一种独立的人格”这个分论点。然后在列举肖邦的例子,得出第二个分论点“独特的天性是人性的辉煌点,唯其发现,并给予必需的尊重,才有理性的升华,才会因之从容”。由材料到自然万物,再到文明文化,最后回到每一个生命个体,层层推进,逻辑性强。最后再来一个富有哲理启迪意味的结尾:选择尊重独特,是对世间万物深切的理解中的美好品性。爱莲,却不损伤玫瑰;赏玫瑰,却从容有度。上升到人生,则是一种理性与宽容。与材料上文题目等紧密照应,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感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 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1.从甲、乙选文的心理描写中,可看出一个怎样的林黛玉?

2.有评论说王熙风、贾宝玉的出场“相互映照却不重复”,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文化的日益繁荣兴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也成为世界打量与认识中国的窗口。作为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道门槛,汉字被推到了时代的前沿。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楷书,不少人开始研究汉字的演变历程,试图通过汉字溯源,解开更多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密码。

汉字的起源与早期的图形符号有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而“六书”之首即为“象形”。因此,汉字字形从诞生起就蕴含着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国家典章制度等文化信息,还蕴涵着中国独有的思维方式及价值逻辑,它不仅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工具,其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宝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汉字进行溯源至关重要,这与汉字的特质有关。欧美国家的语言大多是拼音文字,它的意义由其所指决定,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则不同。北师大教授齐元涛认为:“词义不是汉字最核心的问题,字形和词义的关联才更重要,这是汉字本身的特点。我们今天用的是象形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楷书和简化字,这便需要我们去溯源。”陈寅恪曾说,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汉字教育就是将字与文化整合起来。据此,齐元涛提出了“字课思维”,希望在语文课上能用汉字溯源作抓手,让孩子们在对汉字的认知基础上走向对自然的认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

当下汉字溯源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因为生活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汉字形成的历史语境都已经遗失了。当然,现代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字课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它使汉字教育可视化成为可能。融媒体儿童教育丛书“汉字魔方”作者李英说:“汉字动画主要通过图形呈现在书里,让孩子在图中找字,让学习成为一种游戏。”不过,需要规避的风险是,精彩和趣味背后有可能出现的不准确、不严谨。特别重要的是,广大教师要意识到,汉字溯源不是简单地将汉字和文化放在一起,而是要还原汉字和文化结合的历史的真实意境,从而理解其初始的意义。

(选自201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汉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B. “六字”是许慎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归纳。

C.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字形与字义相关联。

D. “字课思维”就是通过识字教学启发思维。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破解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密码,只能通过汉字溯源来完成。

B. 陈寅恪的话为齐元涛提出“字课思维”提供了理论依据。

C. 汉字溯源的现实困难是汉字形成的历史语境已全都遗失。

D. 运用现代融媒体技术需要规避过于追求画面感的风险。

 

查看答案

下列对《长亭送别》“叨叨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杉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A. 在结构相近的语句中,推出众多物象,读来颇有铺陈之美。

B. “兀的……”句的反复,突出了女主人公无比愁闷的心情。

C. 大量叠词的运用,使崔莺莺的情感抒发显得更为热烈奔放。

D. 用语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元杂剧语言“生活化”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所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亡去不义        亡:丢弃

B. 毋内诸侯内      同“纳”,接纳

C. 籍吏民          籍:登记

D. 不如因善遇之    遇:对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臣为韩王送沛公

B.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 君为我呼入

D. 约为婚姻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夜访张良,使得原本紧张的局势出现转机。

B. 从怪罪鲰生、拉拢项伯等言行可看出刘邦机敏、果断、精细。

C. 作者运用对照手法,用项伯的当机立断突出张良的优柔寡断。

D. 语言描写精练生动,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