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你若不哭,命运便笑 清风慕竹 西汉本始二年(前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你若不哭,命运便笑

清风慕竹

西汉本始二年(前72年),汉宣帝下了一道诏书,想把祭祀汉武帝的"庙乐"升格,以大力颂扬他曾祖父的丰功伟绩。公卿大臣们立刻表示衷心拥护,不料长信少府(皇太后师傅)夏候胜却站出来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用,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结论是"不宜为立庙乐"。这无异于是对皇帝权威的公然挑战,丞相、御史大夫等人立刻行动起来,联合弹劾夏侯胜"非议招书,毁先帝",丞相长史黄霸因为不肯在奏章上签名,也以"不举劾"的罪名一道上报给了皇帝。于是,他们很快被以"大逆不道"的名义逮捕下狱,判为死罪,等待秋后问斩。

在冰凉血腥的监狱中,夏侯胜不免心灰意冷。他素来性情耿直,不会曲意逢迎,如今不过说了句实话,便受此大辱,想想皇上的寡恩,想想人生的无常,夏侯胜的郁闷可想而知。

事实上,那个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的黄霸应该更冤,可他生性乐观,似乎一点也不在意眼前的一切。他早就知道夏侯胜是个大儒,很想跟他学习《尚书》,只是一直无缘亲近,没想到因意外的灾祸被关进了同一间牢房,他心想:"自己身为官吏,但却没有深入研读过经书,原来天天忙工作没有时间,现在时间也有了,而良师近在眼前,为什么不赶紧补上这一课呢?"

当他向夏侯胜表明求教之意时,夏侯胜不禁苦笑连连,他说:"咱们都犯了死罪,明天就要被处死了,现在读经有什么用?"

黄霸说:"孔子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人应该活在当下,抓住现在,学有所得,心有所悟,今天就是快乐的,何必管虚无飘渺的明天呢?"

夏侯胜听了,精神为之一震,内心里大为感动,当即答应了黄霸的请求。从此两个人席地而坐,每天夏侯胜都悉心向黄霸传授《尚书》。黄霸尽心听讲,不懂就问,二人日夜讲学津津有味,研读到精妙处,时不时还抚掌大笑。弄得监狱的看守过来察看,结果是一头雾水,搞不懂两个将死的人为什么这么快乐。

秋天转眼就到了,看到树上的黄叶飘落,有人提醒汉宣帝夏侯胜和黄霸的死期到了。宣帝于是派人到囚狱中调查这两个人是否心中哀痛,有悔改之意,回报说他们每天以读书为乐,面无忧色。汉宣帝心中不满,但也感叹俩人之贤,不忍杀之,以至此案久拖不决。

虽然身在监牢之中,决意活在当下的夏侯胜和黄霸心无阻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住他们了。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学问研究得愈益精到,思想有了长进,精神更加充实。

两年后的一天,关东四十九个郡突然发生地震,山崩地裂,墙倒屋塌,死了六千多人。对统治者来说,这不仅是自然灾害,而且是上天对世间存在冤狱的警示,汉宣帝不敢怠慢,一边赶紧赈灾,一边宣布大赦天下。夏侯胜和黄霸由此得以出狱,让他们更惊讶的是,他们并没有被逐回老家,而是直接被宣进朝庭,夏侯胜被任命为谏大夫,留在皇帝身边,黄霸为扬州刺史,外放做官。

真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场意外的地震让两个人获得了新生。后来,夏侯胜以正直博学做了太子的老师,九十岁逝世,为谢师恩太后为他穿了五天素服,天下儒生都引以为荣。黄霸以精明干练、政绩卓著名扬天下,后来官至丞相,史书评价他,自汉朝建立以来,才能卓异的丞相多多,但论到治理百姓,则"以霸为首",是要将他排到第一位的。

谁能想到,夏侯胜和黄霸命运的转折点,竟然是牢狱之灾。只是从风光无限的士大夫,一下子沦落成了监牢中的死囚犯,这个转折也太大了点,大得让人难以适应。一般人可能就此抑郁死了,可他们却懂得人生的意义就是活在当下,从而在黑暗而恐怖的地方,每天都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一个人不可能总能赢,重要的是在跌倒时,自己不要认输。海明威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无法打败他。"在困厄时,只要你选择了坚守,命运的转机说不定就在眼前。用句流行语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节选自《意林》2015年第2期)

1.下列关于本文分分析与理解,最恰当两项分别是()

A.乐观者以逆境为基,选择面朝远方,不畏如今所处的险滩。而悲观者则痛恨于挫折,自怨自艾。前者往往活得很好,而后者则死得很惨。

B.作者通篇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行文,为的是能让人们明白一点:无论遭逢了什么,都需活在当下,乐观向上。

C.黄霸与夏侯胜在狱中学习的热情打动了上苍,一阵地震不单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厄运,反而因此出狱且都身居高位,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

D.作者借这一典故,表明自己的心志,无论遇到什么,都应该安之若素,而不是一昧逃避,这给了作者很大的精神鼓舞,逆境中的乐观者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定能走向成功。

E.通读全文,作者认为:人可以面对险滩,但断不能屈从于磨难,人本就不该被打败,唯有坚守,命运就会出现转机,希望还是会有的。

2.请简要分析夏侯胜与黄霸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今天就是快乐的,何必管虚无缥缈的明天呢?

2)从而在黑暗而恐怖的地方,每天都传出了郎朗的读书声。

4.作者于最后一段说:在困厄时,只要你选择了坚守,命运的转机说不定就在眼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BE 2.黄霸-身份:含冤入狱的长史,性格。①好学;②乐观(例句符合即可) 夏侯胜,身份:知识渊博,但因反对皇帝权威而入狱的大儒学者。性格:①敢于挑战权威的大无畏精神②悲观(例句符合即可) 3.(1)表层含义:体现出黄霸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深层含义:“明天”是永远无法决定与预见的,那么不管明天会遭遇什么,都要珍惜好每一个今天,今天都要快乐,并相信未来。 (2)与上文夏侯胜自怨自艾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夏侯胜在黄霸引导下渐渐走向乐观,他们不再惧怕黑暗,而是用学习去照亮黑暗,带来生机,这突出了他们两人此时的超然心境。 4.例: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遇很多险滩,许多挫折,但是我们断不能自怨自艾,固步自封,可能我们并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能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乐观起来,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走向成功,如果连坚守都没有了,那么我们只能变得麻木不仁,更谈何希望?所以,如今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符合大意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 A项,“悲观者则痛恨于挫折,自怨自艾,会死得很惨”,文中没有必然联系。 C项,“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说法过于绝对。 D项,“逆境中的乐观者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定能走向成功”,为无中生有。 故选BE。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先由题干明确对象,再在文中找出与对象有关的文字信息,揣摩分析这些内容分别表现了体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或内涵(外在形象、心理情感、性情品行、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社会意义等)。找信息的切入点:①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行动)以及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等;②人物活动的背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③比照对象与其他人物的不同;④作者行为中直接或间接对人物进行的评价。 分析夏侯胜的形象,首先要答出他的身份,即他是一位知识渊博,但因反对皇帝权威而入狱的大儒学者,然后从“悲观”等角度概括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最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夏候胜却站出来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用,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结论是"宜为立庙乐’。这无异于是对皇帝权威的公然挑战”“在冰凉血腥的监狱中,夏侯胜不免心灰意冷。他素来性情耿直,不会曲意逢迎,如今不过说了句实话”“夏侯胜听了,精神为之一震,内心里大为感动,当即答应了黄霸的请求。从此两个人席地而坐,每天夏侯胜都悉心向黄霸传授《尚书》。黄霸尽心听讲,不懂就问,二人日夜讲学津津有味,研读到精妙处,时不时还抚掌大笑”“夏侯胜以正直博学做了太子的老师,九十岁逝世,为谢师恩太后为他穿了五天素服,天下儒生都引以为荣”。 分析黄霸的形象,首先要答出他的身份,他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的大无畏精神含冤入狱的长史,然后从“好学”、“乐观”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丞相长史黄霸因为不肯在奏章上签名”“那个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的黄霸应该更冤,可他生性乐观,似乎一点也不在意眼前的一切”“他早就知道夏侯胜是个大儒,很想跟他学习《尚书》,只是一直无缘亲近,没想到因意外的灾祸被关进了同一间牢房,他心想:‘自己身为官吏,但却没有深入研读过经书,原来天天忙工作没有时间,现在时间也有了,而良师近在眼前,为什么不赶紧补上这一课呢’”“黄霸以精明干练、政绩卓著名扬天下,后来官至丞相,史书评价他,自汉朝建立以来,才能卓异的丞相多多,但论到治理百姓,则‘以霸为首’,是要将他排到第一位的。” 3.本题考查理解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句子一般都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具体含义和概括意;还有独立含义以及语境下含义的区别。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因此在理解句子时应该严格按照要求,把握要点对句子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 本题,第(1)句,“今天就是快乐的,何必管虚无缥缈的明天呢?”这是黄霸在监狱里说的一句话,“今天”“快乐”两词体现出黄霸积极、乐观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明天”是“虚无缥缈的”,表明“明天”永远无法预见,既然明天“虚无”,那就珍惜好每一个今天,今天都要快乐。 第(2)句,“从而在黑暗而恐怖的地方,每天都传出了郎朗的读书声。”这句话与上文 “在冰凉血腥的监狱中,夏侯胜不免心灰意冷”“夏侯胜不禁苦笑连连,他说:‘咱们都犯了死罪,明天就要被处死了,现在读经有什么用’”这反映了夏侯胜自怨自艾的态度。而 “在黑暗而恐怖的地方,每天都传出了郎朗的读书声”与之前夏侯胜自怨自艾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夏侯胜在黄霸在引导下渐渐走向乐观,用学习去照亮黑暗,突出了他们此时两人的心境是超然的。 4.本题考查结合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理解最后一段的“在困厄时,只要你选择了坚守,命运的转机说不定就在眼前”这句话,要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理解。文章讲述夏侯胜和黄霸命运的转折点,竟然是牢狱之灾。只是从风光无限的士大夫,一下子沦落成了监牢中的死囚犯,这个转折也太大了点,大得让人难以适应。一般人可能就此抑郁死了,可他们却懂得人生的意义就是活在当下,从而在黑暗而恐怖的地方,每天都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最终汉宣帝赦免了他们,二人进入朝堂,青史留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要向他们学习,只要坚持必能迎来生活的彩虹(符合大意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_____,是以日退也。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行有常,_______,不为桀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日长简仲咸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贬谪商州任团练副使时。简:即书信,用为动词。仲咸:冯伉的字,与王禹偁同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故诗中称同年。②伯阳:老子李耳的字。③牢落:形容无所寄托的样子。

1.颔联表现诗人怎样的心境?

2.从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两方面对颈联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后来的。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之    道:通“导”,引导

C.农而食之    待:等待

D.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B.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C.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D.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是,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荀子在《乐论》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的美学见解。

荀子曾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美的存在,并进而认为人的生理感官有感受美的能力,审美享受部分属于人的本能欲望。既然审美与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有关,那么作为供人享受的“声”——音乐,当然也是其来有自的。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论》)“乐”来源于人的性情抒发,又给人以审美快感。“声音动静”是“乐”产生的基础,人和“乐”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彼此间的这种存在关系本身,也就决定了“人不能无乐”。这样,荀子就表明了他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即“乐”关系着人的存在,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人需要“乐”,“乐”能够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乐”自身又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由于它源于人的性情抒发,所以也能感动人的性情,它对于人不具有强力制约,而只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感染之、教育之。因此“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论》)。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它集中体现为一个“和”字。“乐之中和也”(《劝学》),荀子甚至把它突出强调为“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乐论》)。关于音乐的形式,荀子认为,音乐强调表达,这种表达应该是“乐而不流”。他又从具体表现手段上,把音乐区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关于声乐,他说:“失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关于器乐,他说:“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音乐演奏要先定一个中音作为基本音,用来确定乐调的谐和,然后再把各种乐器配合在一起,调整好节奏,一齐合奏来完成一支美妙的乐曲,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不仅对音乐演奏极为熟悉,而且他也似乎有意识地把音乐演奏这种形式上的“合奏”,同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这里显示出荀子对音乐深刻而又独到的美学见解。

关于音乐的社会作用,这是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中重点阐述的问题。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因此这种音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论》)。荀子在这里自觉而明确地把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认为好的音乐可以感动人的善良之心,驱逐危害人的“邪污之气”,并进而促使君臣上下和敬,父子兄弟和亲,乡里长少和顺,使整个社会的上下左右、人与人之间保持在和谐稳定的既定秩序之中,最终“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在这一问题上,荀子无疑是和孔子一脉相承的。

毋庸讳言,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优点和缺陷都十分突出。一方面,他把音乐与人的自然欲望、感性、快乐相联系,这不但肯定了音乐中感性因素的审美意义,而且确定了音乐和人的存在之间无法割断的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从而使音乐(包括其他艺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极大加强,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荀子在音乐的审美评判上几乎超过了他所有的前辈。另一方面,荀子不仅全面继承了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而且把这一思想作了相当片面的突出和发挥,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从而使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

(选自王长华《诗论与子论》之《荀子美学思想述评》,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乐”即是“声”,它来自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

B.“乐”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只能部分地给人以审美快感。

C.人不能无“乐”,因为“乐”关系着人的存在。人和“乐”是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的。

D.人需要“乐”,“乐”也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乐”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能无乐”是荀子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因为音乐带给人的快乐是人情所不能没有的。

B.荀子以其在音乐审美评判上超越之前所有前辈的能力,有意识地将器乐合奏与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

C.荀子将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这是对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的全面继承。

D.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是因为他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

3.以下对荀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阐述,准确的一项是(  )

A.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音乐源自人的性情,因而音乐也就可以制约、感染、教育人。

B.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音乐突出地表现为“乐而不流”“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

C.从音乐的形式来看,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起教化作用,器乐起“中和”作用。

D.从音乐的社会作用来看,音乐可以感动人心,进而使社会“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生活中,而现实生活往往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于是,我们每个人又生活在一定的理想生活中,这种理想的生活因人而异,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这种向往,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那么,你生活中有怎样的缺憾?因而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呢?

针对以上观点,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