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
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动于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知晓了明礼遵规的文明法则,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德性纯真,感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这提醒人们,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更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然成风。
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放任自流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醉驾入刑”,推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蔚然成风;立法强制垃圾分类,节约资源渐成文明时尚;以法治破解高铁“霸座”,无赖行径受到严惩……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能否成风化人,有赖于多做细致入微的实功,不务大而空泛的虚名。每一个小我点亮一盏明德惟馨的心灯,簇起一团崇德向善之火,成就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必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摘编自《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及今,中华民族一直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其精髓一脉相承,其要求基本一致。
B.个人品德事关公民个人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是完整道德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C.修养个人品德任重而道远,须严格自律,应发自真心,持久不懈,积累于点滴之中。
D.由好品行到好风尚,进而社会整体文明素养得以演进,这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促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运用引证法,从道德的重要性谈起,引出“个人品德修养”这一中心论题。
B.文章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论述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采用了对比式结构。
C.引证和例证是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经典语句和列举典型事例证明观点。
D.文末把个人品德上升到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有力地深化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以德治国就是我们国家今后奋斗的主要方向。
B.黄旭华、朱彦夫、武荷香等人成为时代楷模,与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密切相关。
C.只要每个人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崇德向善、践行道义,就能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D.法治对道德建设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我们在进行道德建没之前首先要强化法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子》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又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就是说:“委曲就会保全,弯曲就会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争过他。”有人说,《老子》讲无为而治,其实讲的也是为人的道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将《孟子》《荀子》中的段子放在一起读,有些意思。
孟子说:“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孰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①,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孟子·告子上》)他以大麦喻理,播种土地、时日相同,都会蓬勃生长,到夏至成熟了,却因土地肥瘠、雨水多寡、人工勤惰,最终收成不同。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②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劝学》)他拿蓬草、槐根说事,蓬草长在麻丛跟着变直了,槐根浸入污水跟着变臭了,大家不再接近它了。
孟子、荀子都继承了孔子思想。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他的意思是,人性本相近,因后来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孟子、荀子又有各自的发展,孟子提出了人性善,荀子提出了人性恶。但在这两段文字里,取譬说理谈到人性,孟子、荀子的观点又有相似之处。
(注)①硗:土地瘠薄。②兰槐:香草,其根为芷。③滫:污水。
(1)根据文意,简要指出孟子、荀子人性观点中的相似处。
(2)孟子、荀子是怎样继承孔子的人性观的?请你谈谈现实的积极意义。(180字左右)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①______。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②_________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③___________ ,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王荒之 ②孰与物畜而制之 ③是以圣人犹难之 ④自矜者不长 ⑤雩而雨,何也 ⑥大天而思之 ⑦为无为,事无事 ⑧是以日进也
A.①③⑤/④/②⑧/⑥/⑦ B.①④/②⑧/③⑥/⑤⑦
C.①④/②⑧/③⑥/⑤/⑦ D.①③/②⑧/④⑥/⑤/⑦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本事不理
C.道路有死人 D.其死也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