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历史基础是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说以此为基础,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B. 中国人重史、写史比西方早很多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

C. 以历史中的人物生活为旨归的小说,可以较好地补上历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活。

D. 文学真实的“人生”和历史真实的“人事”相互补充,使历史著作更具历史叙事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不同角度审视史著和小说,较深入地阐述了小说对历史的保存的影响。

B. 文章以小说对历史著作补充作用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对小说写史的探讨。

C. 文章在论述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D. 第二段以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意在论述小说对历史著作的有效补充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家能够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这是写出富有生活肌理的历史的前提。

B. 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所以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

C. 小说具备细腻、传神、创造的想象真实的特点,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能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丰满、更真实。

D. 小说能有效地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手法来叙述历史,从而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1. C 2. C 3. B 【解析】 1.试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错误,文章第一段是说“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而非“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B项,“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关系,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但没有说中国人的历史感就比西方人强很多。D项,“文学真实和历史真实相互补充”不当,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 2.试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C项,“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错误,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说“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3.试题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所以……”错误,“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 与“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而且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文中没有交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众多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点燃了亿万网民的英雄情结,“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为此,班上拟召开“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的主题班会,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讨论。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赤壁,一场战争记住了你,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我心中的豪情吗?

材料一:雨巷  康桥  边城

材料二:凄婉迷茫  脉脉含情  纯真善美  鸟语花香  柔光倒影  失落感伤  艳艳霞光  衰败颓圮  淳朴山民

材料三:一次邂逅  一场离别  一个故事

材料四:勾起我心灵的眷恋  摆渡我生命的长河  宣誓我内心的执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一篇《交大,对不起,我不是那10%》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学2018届的一名毕业生。他在文中写道,只有10%优秀毕业生才能            地去会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而剩下的人需要坐着教室里观看毕业典礼的直播。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栖息地,不管社会把人分为多少层级、打上多少标签,大学师者对所有学生都应            ,没有人格高低之分。如果师者眼里“只有10%优秀毕业生”,怨不得社会对你            。同时,(   ),那么大学老师应是社会好风气的源头活水。

有人说,大学毕业典礼是最后一课,可别小瞧了握手、拨穗、合影,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是毕业课的百分之百,但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则只是工作的多少分之一。这一课在教室里看校长和优秀毕业生的仪式,对自己而言不完整。同时,学生难免会生出一种学校咋就视我为“可以忽略的沉默大多数”的消极情绪。

大学之道,是容不得师者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哪怕是毕业了,有的学生成为社会精英,有的学生泯然众人,也不可            ,甚至校庆时只盯着少数几个高官富豪校友。大学守不住这个底线,在大学精神上得了势力病,焉能称其为大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只是多少分之一的工作,但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则是百分之百的毕业课。

B. 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是毕业课的百分之百,但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则只是多少分之一的工作。

C. 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是百分之百的毕业课,但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则只是工作的多少分之一。

D. 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只是工作的多少分之一,但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则是百分之百的毕业课。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期望母校的特有气质能被毕业生带到社会中去

B. 如果期望毕业生能把母校的特有气质带到社会中去

C. 如果期望母校的特有气质带到社会中去让毕业生做

D. 如果带到社会中去的母校的特有气质期望毕业生做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水到渠成    一视同仁    口诛笔伐    另眼相看

B. 顺理成章    等量齐观    说长道短    厚此薄彼

C. 水到渠成    等量齐观    说长道短    另眼相看

D. 顺理成章    一视同仁    口诛笔伐    厚此薄彼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腾王阁序》中描写秋日傍晚开阔江面上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