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媒体上出现大量以戏虐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媒体上出现大量以戏虐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xx”,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插队”、“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思维”等等,于戏虐中表达着自嘲和质疑,于调侃中彰显着反省与担忧。另一方面,“中国速度”、“中国改革”、“中国力量”、“中国信心”、“中国创造”、“中国梦”、“最美中国式”正式变成先进、正能量、国家魅力的代名词,为世界所接受,成为各国的标杆。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点赞,中国力量! C919光荣首飞、第一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天舟一号遨游太空、量子计算机惊艳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近年来,中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频频亮相。如果把视野打开,近年来中国重大创新成果的名单会拉得更长:“中国天眼”、“墨子号”、“蛟龙号”、天宫二号……让我们不由得为中国力量点赞! 当自主创新的高度一次次被刷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心一次次被点燃。如果说以移动支付、共享交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更多归类为“模式创新”的话,那么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硬科技则更多聚焦尖端核心科技的创新。这种“比高科技还高级”的科技,不仅“硬”在技术的高壁垒和原创性上,更“硬”在其激活创新活力、塑造经济面貌的价值和能力上。这种“硬”塑造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力量。 我们感受到中国力量的同时,也要为这些高科技成就取得付出艰辛劳动的科学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前半生是言行无忌的孙悟空,后半生是一心护法的孙行者”,南仁东以他22年的坚守,呕心沥血终于建成了中国天眼,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推动中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的研发,正是他们以自己默默无闻的扎实苦干,孜孜以求的探索追求,支撑起了中国力量的坚强脊梁!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支撑起中国力量美丽天空的更多的是平凡朴素的普通人。正是由于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奉献,书写下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我们看到了走进田间地头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看到了筑起了全世界最大人工林的塞罕坝三代人,这些朴实、真实、平凡的人身上写满自信和光荣,也为中国力量添枝加叶,增砖添瓦。 当然,在感受中国力量的同时,我们也要有清醒地认识,拒绝盲目自大。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发展新态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他人手中,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亟待提高,某些不合理的科技体制机制仍然制约着创新活力的释放,许多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仍然需要增强……补足短板,敢碰重大科技命题,才能让中国力量更大更强。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不是看客,而是见证者和参与者。为中国力量点赞的同时,更要为中国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媒体热点词汇,一类是戏虐中表达着自嘲和质疑,于调侃中彰显着反省与担忧的种种“中国式xx”,一类是代表先进、正能量、国家魅力的代名词,为世界所接受,成为各国的标杆的“最美中国式”。这里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成就放在一起,让学生感悟认识,并让考生从这些材料中找到触动心灵的点,进行立意构思,没有多大的难度。这是对学生形成中的价值观的直接考察,它实际上要求学生要关注现实,关注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并同时体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并且对此有一个客观公正理性的认识和把握,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可偏执一面,缺乏全局观念。所以立意上可以选择材料给出的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或赞或批。现象之间自由组合,有机关联。 参考立意: 从中国创造看中国力量 为中国式反思 为最美中国骄傲 厉害了,我的国 为中国力量点赞 素材: 中国速度震惊世界。男子接力世界见证中国队奇迹。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4 × 100米的决赛道上,第一次有了中国队的身影,他们穿着红色的战袍,像一匹匹奔腾的战马,向全世界传递着中国速度。 7年后,依旧是在鸟巢,世界见证了九道奇迹,见证了一个击败了美国梦之队的中国队,见证了四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们用恣意的青春、狂野的脚步、不信邪的精神,创造了中国田径史上最伟大的一枚银牌。29 日,在2015田径世锦赛男子4× 100米决赛中,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组成的中国队38秒01获得第三名!但随后原本获得第二名的美国队被判犯规,中国获得银牌!博尔特领衔的牙买加队以37秒36获得冠军,实现四连冠。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此后,“中国制造2025”一直是贯穿国务院工作部署的关键词之一。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促进消费品工业迈向中高端。今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联合国两位高级官员近日撰文称赞,《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正在引导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福布斯》杂志认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助力中国制造业保持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称,得益于智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 硬科技重新定义中国力量。纳米机器人“钻进”眼球帮助修复眼球损伤;智能灰尘“飘进”化学工厂不间断检测任何微量的化学物质泄漏;3D打印“植进”我们的生活圈打印衣服、食物甚至机器……在日前举行的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这些颇具科幻感的创新给人带来极大震撼。如果说以移动支付、共享交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更多归类为“模式创新”的话,那么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硬科技则更多聚焦尖端核心科技的创新。这种“比高科技还高级”的科技,不仅“硬”在技术的高壁垒和原创性上,更“硬”在其激活创新活力、塑造经济面貌的价值和能力上。互联网渗透率几近饱和,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创新亟须开拓新的主战场。审视国内发展语境,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未变,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路径未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对发展质量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环视全球,更觉发展硬科技的鼓点紧迫。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前夜,德国人有雄心勃勃的“工业4.0”计划,欧盟力推“2020计划”,毫不示弱的美国同样对科技制高点志在必得。在这场新的竞逐中,中国非但不能缺位,而且要勇立潮头。因为一步的错失,失去的可能就是整个时代。历史一再启示,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科技创新绝对是一个决定性变量。抓准硬科技的机会窗口,新经济之门将在创新的带动下打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格局调整,积蓄发展新动力,展现发展新前景。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国的“硬”竞争力,硬科技的发展还深刻塑造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深刻影响中国科技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全球影响力。国产大飞机试飞、高铁走向全球、空间站时代开启……一个个点连缀而成的线,标定了中国科技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则是更为关键的“基座”工程:科技创新的观念水位抬升、科技创新文化土壤培厚、激发创新的制度日趋完善,等等。也由此,有国际媒体作出“创新势头在地理上正向东方转移”的判断。而这,正是我们眼下讨论中国硬科技发展的现实语境。有科技人士指出:“在硬科技领域,中国终将领跑全世界。”从赶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这样的目标设定或许有人觉得乐观,但并非痴人说梦。过去几十年中国科技的巨大腾飞,证明了我们创新发展逻辑及道路的正确性。实现硬科技的中国领跑,需要我们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创新自信,保有只争朝夕的斗志。实现更多先发先至甚至是后发先至的创新突破,也需要我们继续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做文章、做大文章、做好文章,把准脉搏、找准切点,在激励政策、生态优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做好支撑。科技领域有两个最大的壁垒,一是时间,二是认知。率先走上快跑道的中国硬科技,将撬起中国未来,重新定义“中国力量”。 中国式教育。在最应该玩耍的时候做题,在最应该精进的时候Dota。缺乏独立人格,缺少批评性思维。除了学校保安,没人会问“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中国的教育有不少弊端,但优点也是不少的。1. 在学生期间,灌输了大量各方面的知识,为日后发展打下基础。 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小的时候要好好学习,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之所以出现“应试教育”,不是教育本身的错,而是社会上急功近利不良风气的体现。 当都是中国人在一起竞争是,基础扎实还体现不出来。但是,看看美国生活的中国人就知道了。第一代移民,靠着多方面知识,总能立住脚,拿高薪。而第二代,接受了美国教育,就基本上成绩平平了。2. 培养了学生刻苦的品质,意志力。中国学生能吃苦,在同样的条件下,比外国学生更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压力。3. 资源利用最大化,用目前的较少的师资就达到了全民教育。教育投入少不是教育制度的错。举例来说,美国一个教授带2到4个学生,而中国一个教授有带到10个到50个学生的。中国要是有钱,当然可以多聘几个老师,做到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但我们没钱,老师少而学生多,为了保证人人有书念,就不得不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这一点,比较一下建国前后中国人文盲比例,中国和印度文盲比例就知道了。至于“诺贝尔奖都拿不到”,不是我们教育体制的错,是科研体制的问题。我们教育出了人才,但没有让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1.我们基础太差。平均科研水平还不行。 2.没钱,科研投入太少。我们国家教授申请10万元都困难,而国外动不动就是几百万的经费。没钱做实验,是出不来科研成果的。 科技驱动和创新的傲人成绩让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日新月异的发展缩影印证着中国不断前行的脚印。这部纪录片的上映,尽展大国雄姿,尽现中国智造,尽显家国情怀。 精准视角尽展大国雄姿。从壮观恢弘的大规模航拍镜头拉开序幕到凝集着匠心精神的中国智造闪亮荧屏,国家科技实力的真实写照与科研领域的累累硕果都在通过影像的方式表达,无论是科研前线和奋斗一线的拓荒者,还是一个个大国重器的傲人成就,镜头下的大国雄姿,以带给观众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传递中国力量。该影片以精准的视角、恢弘的表达,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镜头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在逻辑,展现了圆梦工程、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中国、共享小康、开放中国等几个方面。新理念、新成就、新思路、新未来,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万家灯火的点点星光、匠心独运的时代鸿篇……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如今的强起来,历史性的飞跃证明着大国雄姿的征途。 大国重器尽现中国智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我们期待许久,然而《厉害了,我的国》中哪一个大国重器不是“中国智造”?飞驰的复兴号列车、独创地深海利器“蓝鲸2号”、自行设计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国产的C919大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第一引擎。中国用行动向世界证明,也在用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真实写照尽显家国情怀。影片聚焦百姓生活,用镜头纪录了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奉献,也同样显示了时代人对于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和使命,影片中既有走进田间地头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也有筑起了全世界最大人工林的坝上三代人,有享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居民,也有科研的拓荒者在追求技术突破路上的一次次试验……中国故事,就这样在一个个朴实、真实、平凡的人身上透射着家国情怀,不同于院线上映的其他电影,这部纪录片,观众既是看客,也是这部影片的“主角”,更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个体,带给每个人的除了对国家的自豪和骄傲,更有挥之不去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影像,一个时代的镜像,该影片给观众带来的不止于“视觉”的观影,更有透过影像折射的背后故事和这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万家灯火的点点星光,国泰民安的崭新时代,一辈辈人、一代代人的家国相依,他们也在用实际行动反复诉说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镜头通过写实的手法,让这种家国情怀在每个人心中生根,每个人都深知傲人成绩的背后是多少人匠心精神和实干创业的付出,每个人都深知家国情怀的背后是多少人的投入和灌注,每个人都深知,大国自信的背后是多少人的“中国梦”在奔小康的路上稳步实现。 影片的燃,是每个观众在新时期、新时代干事创业的责任使命和对未来坦途的信心百倍;影片的燃,更是直抵每个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认同。 近来,“厉害了我的国!”这一网络流行语接连刷屏。对于中国近期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出现“井喷”态势,国人用这一流行语表达欣喜振奋之情。 C919首飞、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快递小哥”天舟一号上太空送货加油、量子计算机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一时间频频亮相。如果把视野打开,近年来中国重大创新成果的名单会拉得更长:“中国天眼”、“墨子号”、“蛟龙号”、天宫二号…… 当自主创新的进度条一次次被刷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也一次次被点燃。“厉害了,我的国!”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飞天梦、航空梦、量子计算梦等科技梦想,都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到,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让中国人有了不少可以载入史册的圆梦故事,“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青蒿素治疟疾”等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让中国人树立科技自信。我们也看到,新一代人奋发图强,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载人航天、月球探测、“蛟龙”号探海等科技进展,让中国人的科技自信更加坚定。 科技领域不断突破,见证着中国人甘于奉献、敢于攻关的无畏精神。从冒着狂沙烈日在人迹罕见的大漠中风餐露宿,到在现代化的实验室里为科技突破而奉献青春,不论科研环境如何变化,中国科研人员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意志从未改变。艰苦的付出必有回报,如今的中国,正在某些科技领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更多的事实,讲述着中国人重视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风貌。2015年,中国受理的专利申请突破百万,排名全球第一;近年来中国高质量论文量猛增;在世界上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业中,中国占300余家…… 在树立“科技自信”的同时,我们也要拒绝盲目自大。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发展新态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他人手中,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亟待提高,某些不合理的科技体制机制仍然制约着创新活力的释放,许多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仍然需要增强……补足短板,敢碰重大科技命题,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科研领域重要命题。 原本遥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海底,已被中国人用智慧和汗水化为咫尺。但中国人的梦想不会止步于此,而是向着更深、更远、更高、更广的领域迈进。我的国,一定会更厉害!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男,满族,群众,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科学技术工作。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1]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1994年起,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16年9月25日,其主持的FAST落成启用。 2017年9月15日晚,因病逝世,享年72岁。[2]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改革先锋称号,并颁发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 本文写作时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根据各人特长去构思即可,但是一定要注意文体意识,不要写成四不像。下面以议论文展示写作示例:首先是“引”,引用材料,开门见山的出中心观点“点赞,中国力量!”;然后摆事实,具体事例展示中国力量的各个领域的体现;接下来指出中国力量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作和普通劳动者的默默付出;再从反面论证面对中国力量的崛起,也要有清醒地认识;最后再一次呼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中国力力量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照应题目和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的语言非常微妙,在不同的语境中,即便同一个词语也往往会传达出不同的语意。请参照下面的语境,解释加点词“深沉”的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①那些逐渐从生命中逝去的美好,我们总是无力挽留,只能给予深沉的哀悼。

②初春就开始劳作的农民,用铁镐触碰着坚硬的土地,不时发出深沉的声响。

③这个人虽与我们相识多年,但为人深沉难以捉摸,所以大家都不太了解他。

④历史令人贤明,诗歌使人高雅,数学让人理智,而哲学则能造就人的深沉。

⑤在大事面前,小明是那种非常深沉稳妥的人,你从来看不到他脸上的慌乱。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________。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________。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________,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认识的学生里面,除了少部分 的奇才之外,真正最影响一个人的成就的因素,可能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而在于他有多“踏实”。踏实的人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学一样东西,就学得到一样东西。你只要看一门课最开始的时候,讲一些最简单的知识,哪些人可以                地听进去,他们未来就算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也都不会生活得太差。而聪明人往往已失去了耐心,都趴在桌子上睡觉。

但趴在桌子上睡觉,还不算最糟糕的学习状态。我自己也在课上睡过无数次,就我的经验来说,当然什么也没学到,但起码知道没学到东西。更可怕的情况是自我催眠,感觉自己在学,实则空空如也。一种典型的催眠方式,就是用手机把每一页PPT 都拍下来,之后该开小差照样开小差。他们以为自己“学到了”,但无非是在手机里储存了一堆只在考试前才会看一遍的照片而已。有时我会禁止学生照相,但他们还是会把电脑搬到教室里,一边听课,一边噼里啪啦地打字。这样也算很努力。但他们努力把课堂上的内容敲进电脑里,就是为了自己可以更           地记不住它们。之所以说这种情况更可怕,是因为他们        地把“并没有真的学到什么东西”这件事巧妙地敷衍过去:“反正随时可以再看我的笔记。”

我想,这里面大概也有一种安全感。一个人学东西之所以无法专注,可能就是因为他无法忍受专注在一个点上的感觉。学习一个东西(尤其是简单的、重复的)往往让人焦虑。(       ),这样就可以说:“行了,这个我已经懂了。”这是回避焦虑的法宝。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资聪颖 不胜其烦 心安理得 不露声色

B. 天赋异禀 不胜其烦 问心无愧 不露声色

C. 天赋异禀 不厌其烦 心安理得 不着痕迹

D. 天资聪颖 不厌其烦 问心无愧 不着痕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能不在于智商,也不在于努力,而在于他有多“踏实”。

B. 可能不是努力,也不是智商,而是“踏实”。

C. 可能不在于努力,也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他有多“踏实”。

D. 可能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而是“踏实”。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因此,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或是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

B. 因此,你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或是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才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

C. 因为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因此,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或是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

D. 因此,你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或是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

 

查看答案

根据相关提示,在横线处填写句子。

(1)陆游的《书愤》中追述两次抗金胜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越中览古》中表达与《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似感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九峰楼寄张祜[注]

(唐)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 “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

B.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

2.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景、事)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