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民主”与“科学”自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民主”与“科学”自此渐入人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中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9年:即将步入高三的你,为迎接将要到来的人生第一次重要挑战蓄势待发……

……

2049年:你正值中年,春秋鼎盛;而新中国成立100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先辈们以热血、勇气与智慧,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幸福生活;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我们又该如何迎接未来?以上材料,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或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回首历史,展望未来 当新世纪的钟声仍在耳畔回响,当第三个千年纪元史册已被翻开,当嘉兴南湖那艘游船的线制模型跨跃了两个世纪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历经近一个世纪风雨沧桑的政党正昂然屹立,她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路走来!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让世人瞩目,让国人振奋。今天,让我们站在时代的大潮上来回首历史,展望未来。 回首刚刚进入20世纪的中国,以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夭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漫长艰辛的抗争路程。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结束了二千年的封建帝制,但仍旧没有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仍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国土分裂、主权丧失、人民蒙难的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她领导人民奋起反抗,英勇斗争,相继爆发的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色长征,记载了党领导人民争取民主和民族独立的光辉历程。直到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终于实现了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伟大目标!党走过的历程,是个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个欣欣向荣的历程,她从只有五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千千万万党员的大党,她领导人民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这个巨大变化,是个历史奇迹。 今天,我们仰望鲜艳的党旗,回首风雨历程,心潮澎湃。我们知道,这艳丽的色彩中载满热血沸腾的故事;我们知道,如火一样的旗帜里汇聚了无数先驱的睿智与聪慧。近百年的沧桑巨变,近百年的风雨如磐,近百年的曲曲折折中,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1978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旧貌换新颜,迈出了气出山河的新步伐,春天的故事在全世界传颂。而今的神州大地,满眼生机盎然,处处喜人景象:三峡跨世纪工程震天的号子燃起了一团冲天的火球 ;京九铁路上响亮的笛声奏成了一道奔驰的彩虹;喜马拉雅山下的日光城照亮了茫茫雪原;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现代文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新乐章;亲民爱民关注“三农”问题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和谐;顺利入世、成功申奥,112枚奥运金牌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再看那深圳的速度,浦东的风采,西昌腾起的热浪,西部让人梦想的未来,这一切都证实党的领导集体用智慧、力量开创了中国崭新的时代。中国这条巨龙正在世界的天宇中翱翔! 新的世纪,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华民族的振兴生定要同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下一代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纵览历史长河,我们的党领导人民创造了辉煌的东方文明,让全世界为之慨叹;今天,我们作为跨跃世纪的代人,面对机遇,面对挑战,要能承担起我们的责任,用我们沸腾的热血染红中华民族美丽的容颜!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围绕“让历史告诉未来”这一主题把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谈论个人与家国在历史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和创造。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历史与未来,并思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意识,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 解读材料的时候,考生不能忽略一个要点:历史告诉未来,这里的分界应该是在2019年。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由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关键事件和未来的个人与国家组成,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成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先辈们用热血、勇气和智慧给我们创造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从2019年进入高考到2049年春秋鼎盛,这是站在新时代潮头上的青年学子的变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新中国的变化。第二个部分始出主题,“让历史告诉未来”,“告诉”的含义从逻辑层面来讲,涉及认知和行为。那么“历史”会告诉“未来”什么呢?历史是前进的,我们要跟上步伐,有所作为,留下足迹与身影,如志士仁人;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充满机遇和挑战,要敢于面对,善于应对,如历史事件和人物;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赋予每个炎黄子孙以责任,担当需要德才;明确责任,认识自我,从“我出发,从我做起;社会发展需要李大钊,也需要雷锋,需要屠呦呦 ,也需要大国工匠,需要我们有源远流长的中华精神;需要从自身出发,思考如何继承历史中的优良传统,如何创造崭新的未来。这些都可以成为立意的角度。 【立意】 要跟上时代步伐,在历史长河留下足迹和身影;面对社会的发展,要敢于面对挑战,迎接未来;祖国强大需要每个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结构】 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回首历史 ,展望未来》,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四字、 六字短语成对偶或对仗结构。其次借助一组排比句引出作文命题——回首历史 ,展望未来,既有气势,又突出中心。正文主体部分先回顾中国崛起的历史,凸显党的领导,接着联系现实,展示中国的伟大变化,并畅想未来,指出中国的未来与我们这一代人的关联。 结尾总结,并发出号召——面对机遇,面对挑战,要能承担起我们的责任,用我们沸腾的热血染红中华民族美丽的容颜。 【素材】 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0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第一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中央机关,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的诞生,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影片,第一个在国内举办的外国时装展,第一部移动电话的问世……许多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基本常识的“新生事物”,在当时曾经引起多么剧烈的震动。 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東缚、 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个“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那么,循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踏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顺利通过“深水区” ,达至理想彼岸,回顾和总结30年历程,必能找到答室。 几声炮响,便轰开了国门,古老的中国,也开始呻吟。硝烟熏黑了蓝蓝的天空,远来的鸦片也似乎要摧残一个民族的斗志。然而,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面对外侮,他们纷纷揭竿而起, 抛头颅酒热血、奔走相告、传播革命的火种,在战火硝烟中,他们尽显英雄本色。中国,这只沉睡的雄师也逐渐苏醒,发出他那慑人的怒吼。 乱世出英雄,在纷纷战火中,我们看到旗帜鲜明,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从同盟会到到辛亥革命;从1937到1945 ,再到新中国成立,英雄的躯体,伟人的鲜血,铺就了救国教民之路,黎明也随着黑夜远逝而姗姗到来。 一个民族,会因为他的古老而闻名,会因为他的倔强而伟大,岁月会让辉煌布满灰尘,但岁月抹不去一个民族的伤痕。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民族,历史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 ,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更犹如滔滔江水,淘不尽千古英雄,淘不尽万种风情。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 责任和权利是双生儿,想要享受权利,那么就勇于承担责任吧。——洪敏丽 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维克多费兰克(英) 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西塞罗 。 男性的第一魅力是责任感。——余秋雨 (中国)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鴕的准备,——易卜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大学举行辩论赛,辩题为“网络匿名有助于/有害于公众议题讨论”,请你以反方队员的身份,针对正方发言拟写一段辩论词。要求:不得改换辩题,立场鲜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85字。

正方发言:网络匿名的作用在于保护发言人的隐私,在触及敏感话题时,因为这种保护的存在,人们会敢于站出来说话,不再麻木、冷漠。可见,网络匿名是我们打开民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处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获取信息变得容易,选择获取什么信息则变得困难。生活丰富多彩,精力稀缺宝贵,如果不是恰好对东周历史文化感兴趣或以学术为业,       

既然来世间一遭,姑且多认识人、多见识事,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通过读《孟子》,认识一个有抱负、有才华、有脾气的孟子。同时你也许会惊喜地发现,孟子的所思所想,虽已化作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但也并非是________;以此作为一个切片加以展开,还可以探寻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形态。为此,纯粹从体验的角度说,读《孟子》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探寻对于一个文明最重要的主题是什么,从比较接近源头的典籍中或许能找到________。价值排序、制度传承、路径选择无疑包含在孟子所处时代的主题中。孟子时代的诸侯,或是开疆拓土,或是救亡图存。当孟子向诸侯强调施仁政、薄税敛时,在那些恐惧________或者汲汲于兼并天下的诸侯眼里,孟子无疑是“迂远而阔于事情”的。但秦朝的短祚暗示了,“总体战”对于诸侯自身来说无异于________而后的中国历史和欧洲长时间的列国均衡史中,更是让我们一次次看到孟子的智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确实代表了更健全的常识。

(摘编自《我们为什么读<孟子>》,《光明日报》2018年2月2日)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后,在中国历史和欧洲列国长时间的均衡史中,更是一次次让我们看到孟子的智慧。

B.而后的中国历史和欧洲列国长时间的均衡史,更是一次次让我们看到孟子的智慧。

C.而后,在中国历史和欧洲长时间的列国均衡史中,更是让我们一次次看到孟子的智慧。

D.而后的中国历史和欧洲长时间的列国均衡史,更是让我们一次次看到孟子的智慧。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还有去读的理由吗?答案是不可否认的

B.读《孟子》难道还需要理由吗?答案是肯定的

C.我们还能找到读《孟子》的理由吗?答案是肯定的

D.我们需要找到读《孟子》的理由吗?答案是不可否认的

3.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老调重弹       蛛网尘封     危在旦夕      抱薪救火

B.老生常谈       蛛丝马迹     朝不保夕      饮鸩止渴

C.老调重弹       蛛丝马迹     朝不保夕      抱薪救火

D.老生常谈       蛛网尘封     危在旦夕      饮鸩止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2)荀子在《劝学》中运用车马、船桨的比喻,论证了“____________”的道理。

(3)苏轼《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汉上逢同年崔八

李频

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

偶先托质逢知已,独未还家作旅人。

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

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

(注)①帝里:帝都,京城。②托质: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

1.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榜考中者,点明崔八与诗人关系。

B.首联写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

C.第五、六句写沿途及空中美景不断,乐景衬哀情,抒发了与崔八的依依惜别之情。

D.第七句以“见”和“别”形成对比,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

2.诗歌除表达与友人惜别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