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毛泽东的诗词理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请你为...

毛泽东的诗词理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请你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的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

要求:必须引用毛泽东的诗词,语言连贯并富有激情。

 

答案示例:毛泽东的诗词是矗立于中国文坛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的意气风发,胸怀天下;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三军过后尽开颜”,我们读到了毛泽东的戎马倥偬、叱咤风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好好学习,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鲜明、准确、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的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必须引用毛泽东的诗词,语言连贯并富有激情”,然后了解结束语的作用,再回顾毛泽东的诗词名句,最后进行拟写。结束语是与开场白相呼应的,其作用类似于闭幕词,是由活动主持人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而作的小结陈词,要求简洁、准确、得体。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对毛泽东诗词的特点或地位作一个小结,再列举毛泽东诗词名句展示我们从中受到的启发或感受到的气魄,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后发出号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____;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____,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_____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褚党人碎”,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_____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_____。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展”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_____。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色

B. 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重

C. 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D. 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B. 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 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使然。

B. 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C. 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D. 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表达自己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的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心怀家国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井冈山(注)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注)本词为毛泽东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所写。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故地重游,引发了无限感慨,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气和雄心。

B. 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丽的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豪迈的风采。

C. “犹记”两句,是作者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

D. 词的下片中“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喜悦。

2.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淮阴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2.下列对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周代即有的五等爵位之首,其余四等依次是公、伯、子、男。

B.拜指古时授予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除”,例如“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C.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D.《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4.翻译下列句子。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