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网约车逐渐成为了国民出行的一种习惯,用户规模将稳定增长。据统计,82018年网约车用户规模达到33.43亿人。作为新兴行业,随着大众的喜爱程度及使用频率的增加,网约车还衍生出多种租车模式,专车、快车和顺风车等,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当然,我国网约车行业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网约车行业准入门槛低,拥有一辆私家车、一部智能手机就具备运营基本条件。但是,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在本质上不同,前者从平台责任到消费者权益保护,从保险责任到侵权责任,从乘客消费运输服务过程的权益如何保护到发生意外后消费者的权益又如何保障等,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而且网约车在价格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体方面也没有与传统出租车形成错位发展,大都处于税收盲区,不同程度存在逃避税收现象,这与传统出租车行业经营形成了不公平竞争。另外,行车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是车辆本身的安全性,是否年检合格等;另一方面是司机的营运资质的问题。为了驾驶安全,国家对出租车司机比普通司机有更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8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材料二:
(摘编自《8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材料三:
一年多前出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即“网约车新政”),是顺应改革大势和市场需求的政策导向,但各地网约车管理细则对投放运营的网约车的标准不统一。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对投放运营的司机和网约车分别做出了限制。针对网约车司机的资格而言,严格限制为本地户口。有关专家认为这最终会导致网约车的价格上升,使乘客承担更多的出行费用,这与乘客所期待的背道而驰。同时,网约车的监管主要是由平台以及政府分别进行,但网约车平台的自我监督与政府监管缺乏衔接与配合。基于自身利益考量,网约车平台隐瞒了大量网约车“黑户”信息,致使平台监督与政府监管无法衔接,更无法配合。管理网约车的上级主管部门为出租车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网约车市场、平台公司,车辆驾驶员资质和网约车服务质量进行监管,而网约车平台收集的司机和乘客信息需要上报交通,通信,公安,税务、网信等部门审查备份。但网约车有别于出租车,将其置于传统出租车管理部门下,是不合理的。
(摘编自《我国网约车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材料四:
网约车行业这五年经历较快发展时期后,又迅速步入洗牌阶段。网约车行业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及共享经济风潮诞生,造成大量企业跟随网约车风口入局,市场产生大量同质化产品,并严重挤压市场空间。网约车纳入政府监管平台后,无法适应监管的企业悄悄退场。另一方面,资本的集中走向推动行业整合加速,由鼎盛时期的三四十家网约车平台到现有屈指可数的平台数量,市场呈现寡头趋势,而且一家独大之势会继续发展并长期存在。在这种形势下,企业需要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提供高质量便捷的服务,才有机会在行业洗牌中存活下来。
现阶段中国网约车产品覆盖地域基本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部分企业开始探索下沉三、四线城市机会。网约车产品在三、四线城市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短期内,网约车在发达地区的用户增量不会有太大突破,盈利模式探索和产品功能丰富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未来可加快在三、四线城市发展。此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差异化在缩小,在出行消费升级趋势下,其需求量也较为充足。在供需两方面推动下,网约车在三、四线城市存在发展空间。
(摘编自《8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约车虽然是一种新兴行业,但它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成为了国民出行的一种习惯,目前我国网约车用户的规模很大。
B. 据统计,中国网约车用户中,男性比女性人数要多,35岁以下人群是网约车的主力军,占三分之二以上。
C. 我国实施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虽说顺应了改革大势和市场需求,但仍不够完善,各地制定的网约车管理细则也不一致。
D. 虽然现在网约车行业快速发展期已过,但仍有大量的企业为了占据网约车的市场份额仍纷纷投入其中,严重挤压市场空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相比,行业门槛较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管理,缺乏明确的价格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体。
B. 网约车有多种出租模式,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方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C. 目前对网约车难以监管,既有网约车平台的问题,也有政府方面的问题,这两者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与配合。
D. 目前中国网约车产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网约车产品覆盖地域将不断扩大。
3.网约车行业未来想要得到发展,本身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 九
老 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
“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
“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像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请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 1931 年 10 月《齐大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名、物名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显得较为陌生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导读者思考小说的主题。
B.小说开篇描写张丙的外貌,并重点突出对眼睛的刻画,“深而很黑”,暗示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黑眼睛开始发光”,表明他内心的激荡、不平。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我”与张丙虽然十分熟悉,但交谈时主要是倾听,并没有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D.小说将视角放置于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况,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且笔触有所延伸,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2.从全文看,小说借张丙那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3.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是一段对话,也是一幅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经过,孔子便叫住孔鲤问道:“你开始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说:“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诗。
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当然,就文献而言,《论语》所载孔子对孔鲤的教育还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训。作为商周时期文献的合集,《尚书》中收录着更多、也更为典型的家训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无逸》篇,是周公辅政时,周公教导侄子成王如何勤俭执政的。那句“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也成了后世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
通过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以及周公所说的“君子所其无逸",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什丛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入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
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极其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郦波《评“千古第一家训”》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训就是家庭或是家族中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关于言行举止、修身处事、建功立业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B.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是古代最早的家训内容。
C.“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稳稍之艰难”是后世诸多帝王家的名训,教育后世君王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
D.孔子和孔鲤关于“不学诗无以言”的对话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有中的典范之一。
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教育的主流形式和教育的内容论述了家训一跃成为社会教有的主流的两种表现。
B.文章用孔子周公等人的家训事例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让文章浅显易懂。
C.文章通过对比论证,推理出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D.文章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来突出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训的教育内容较狭窄,这些内容中的精华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B.家庭教育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
C.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在家庭生活,这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
D.虽然秦汉以后有大量的家训文本文献出现,但“家训”正式得名是从《颜氏家训》开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度、头条“信息战你来我往”,枓音、快手小视频你争我夺,都抢什么呢?抢“流量”。流量是关注度,是用户,是金钱。而对于使用者呢?流量是你我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这是一个内容无限的时代,有限的只是我们的时间。
赫胥黎曾在《美丽新世界》中担心:“人们被淹没在信息和无聊琐事的汪洋大海,他们不愿读书,甘愿享受光斥着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庸俗文化。”
无处不在的娱乐,让人们再也没有时间去仰望星空,去安心读书。
专家说:娱乐主要让人们获得感官上的享受,并让人们沉迷其中,丧失意志,全民娱乐的国家,是不会有未来的,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的哪些认识和思考呢?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描述漫画《父与子》的画面内容(不超过60字),并写出它的寓意(不超过40字)。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1)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2)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镇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4)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5)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