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褪了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只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1.分析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3.试分析文章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小说的最后一段作者以想象和细节描写结束全文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1.特点:冷清、萧索。作用:①奠定了冷漠、低沉的感情基调;②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烘托其不幸遭遇及坚强性格,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做铺垫。 2.(1)说明她局限于自己的苦难中已经很久,一直未能主动地从痛苦中解脱,这种痛苦使她越来越封闭,以至于忽略了外界的一切,尤其是能让自己感到舒畅的事物。 (2)物质上暂时贫穷并不可怕,因为还有机会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贫乏,尤其是道德的缺失、同情心的缺失却是难以救治的大问题。 3.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所写的她的不幸遭遇及她面对不幸的反应,进而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内容上的作用:点明振青嫂作为母亲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性格特点,使她的形象鲜明、生动、饱满。 4.最后一段是作者美好的想象,作者借助振青嫂的心理活动传达一种希望,用具体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让想象与现实形成对比,反衬出以振青嫂为代表的不幸者不被社会理解的现象。 【解析】 1.试题此题考核小说的环境描写,首先答出环境的特征,然后从情节、人物和主旨的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此题,关于雪的环境描写比较典型,主要作用是渲染“冷清、萧索”气氛,从内容上奠定了冷漠、低沉的感情基调,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从人物上烘托其不幸遭遇及坚强性格,从结构上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做铺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五丁开山”的传说给蜀道的开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强调蜀道的来之不易。

(2)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以吟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

(4)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

(5)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___,有“_________”之美誉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_______诗人,与杜甫并称“________”。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学生不爱读书,可以追溯到中小学未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中小学语文课本本来应该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但__  ①_____只是瞄准高考,纯粹是应试的技能性的培训,___②____容易扼杀兴趣。____③____,在中小学阶段,___④______“为高考而读书”,___⑤_______应该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____⑥____,读书多了,语文素养上去了,也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

A. ①假如②也③那么④/⑤也⑥其实

B. ①倘若②/③因此④不仅⑤都⑥实际上

C. ①如果②就③所以④除了⑤还⑥反过来

D. ①/②则③而且④虽然⑤但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一夫                   之无愧

B.来四万八千岁             来二十有一年矣

C.剑阁峥嵘崔嵬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蜀道之难,难于青天       此非曹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查看答案

以下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②上有六龙回日高标

③黄鹤飞尚不得                  ④嗟尔远道人胡为乎来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③④

 

查看答案

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

明年秋                 ②曲罢悯然                   ③今漂沦憔悴

④铁骑突出刀枪鸣         ⑤整顿衣裳起敛容             ⑥恬然自安 

因为长句               ⑧暮去朝来颜色故             ⑨ 曲终收拨当心

A.①⑤⑧ B.②③⑥ C.③⑧⑨ D.④⑤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