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①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悴,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述,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谌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选自《明史》卷二八七,有删改)

[注]①昆山,今属江苏。②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治,治理。③刺刺,形容尖细的声音。④击断,即争执。⑤迁悴,指晋升副职。⑥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谌,造诣。

1.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 听讼:审理案件

B.断讫遣去,不具狱      具狱:关进监狱

C.有光力相抵排          抵排:分庭抗礼

D.目为妄庸巨子          妄庸:狂妄平庸

2.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吏多恶  /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进士为令无迁悴  /  死长已矣

C.之赞曰  /  之奈何

D.自伤  /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写四组,都能反映归有光“行己意”的一组是(  )

①用古教化为治。②断讫遣去,不具狱。③辄寝阁不行。

④留掌内阁制敕房。⑤目为妄庸巨子。⑥其推重如此。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年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1.B 2.D 3.D 4.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采用语境推断法判断。 B项,古今异义词“具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狱”不是“监狱”,而是“案件”的意思,“具狱”应是“写判决书”。“断讫遣去,不具狱”的意思: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两个都是代词,前为第三人称代词,“他”,后为指示代词,“这”。 B项,都是代词,译为“……的人”。 C项,都是介词,前译为“给,替”;后一位“对,对待”。 D项,第一个“而”为连词,表修饰,不译;第二个为代词,“你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文,然后准确理解所给的六个句子的意思,最后抓住题干中的“能反映归有光‘行己意’的一组”进行选择。可以用排除法。 本题,原文“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可见④不属于“行己意”。⑥原文,“时王世贞主盟文坛,……其推重如此。”不是说“他”归有光,而是王世贞。这样带有④或⑥的三个选项排除。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C项,“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的事。这里不是在称赞王世贞的人品,而是借他来反衬归有光的才华。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给下面的文言语段断句。

(张)溥 幼 嗜 学 所 读 书 必 手 钞 钞 已 朗 读 一 过 即 焚 之 又 钞 如 是 者 六 七 始 已 右 手 握 管 处 指 掌 成 茧 冬 日 手 皲 日 沃 汤 数 次 后 名 读 书 之 斋 曰 七 录

 

查看答案

诵读课文,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内容。

 

查看答案

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6)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7)某所,而母立于兹。

(8)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9)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10)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查看答案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家后庭院内安置了许多小门,东家的狗向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向着东家叫,请客的时候,客人要越过厨房去吃饭,很不方便。

B.家中的老婆婆曾是作者去世的祖母的奴婢,她告诉作者,祖母曾拿一象笏给他,勉励他要努力学习。

C.作者的母亲在世时对子女关爱有加,她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关切地问寒问饥。

D.本文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查看答案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段主要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全段。

B.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C.本段语言特色鲜明,描绘场面,状写人物,都极力铺陈渲染,妙语如珠,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D.本段情景交融,如“往往”一词既渲染门墙之多杂,还流露出作者对此的厌恶和不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