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指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紧接着与之形成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泊秦淮》中抒发作者对醉生梦死而不以史为鉴的统治者的愤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屠”字写得尤为精妙。“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的忧虑之情,并与下一句中“天岂不惜”形成对比。
C.“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2.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歌子·荻花①秋
[五代]李珣②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③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①荻花:似芦苇,秋天常开紫花。②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③垂纶:垂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描写的景物内容上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
B. 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本词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词作意境清朗明丽,与《沁园春·长沙》绚烂大气、辽阔苍茫的意境不同。
C. 词作上片写景。“橘洲佳景如屏画”总写橘洲秋夜之美。“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云烟飘渺,月光皎洁,镜头最后定格在船上的垂钓者身上。
D. 词作下片重在议论抒情,“鱼羹稻饭常餐也”一句,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1)请分别说出“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元曲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秋暮村居
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布列整齐之意。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齐布列。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境界阔大,很有气势。
B.“试上小楼极目望”,词人眼中的景象很分明:“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这为下一个层次的推出提供了极佳的背景。
C.“吠”“鸣”声把词人从远处拉到了眼前,但是这“鸡鸣狗吠”并不是现实情状,词人把它当作一种情趣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追求。
D.“东西”是“东方与西方”和“东边与西边”的空间方位,这个远山变幻而柴扉“独掩”的画意,表明词人需要的是“独掩”的与世隔绝的那份淡定。
(2)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重点写实景,写出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C.颔联写洞庭的浩瀚无边。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祯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D.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E.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哀婉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在《登岳阳楼》中,诗人登岳阳楼为什么会流泪?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