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5月16日,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京开幕。当日,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代表围绕“展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未来”这一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强调,“科技创新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教育本身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教育也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要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双管齐下。”
好未来教育集团董事长张邦鑫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解构“教”和“育”。“教”是知识传授,交给人工智能;“育”是素养培育,借助人工智能。“技”是基础,“育”是提升;“教”是路径,“育”是目标。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发言中表示,当前在教育中,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两个突出问题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及如何用人工智能真正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因材施教,并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推动因材施教。
(郭亚丽《解锁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如何变》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人工智能在重塑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走出实验室,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如何缩减新技术可能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实现教育公平?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过去在教育上,特别是高等教育,我们是以教为主,把学生看成一个被动的接收者;从人工智能时代来讲,学生必须作为主动学习者,这样才能有智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长杨宗凯认为,教育迫切需要创新。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因此教育要进行创新,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郭军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利用“数字公平”缩减教育差距。他说,人工智能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促进教育公平,通过该技术可以把优质资源很有力度地、迅速地辐射到边远贫困地区。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要持积极审慎的态度,踏踏实实走好未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我们还需要引导老师,培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的能力。同时,我们也会更多地关注‘数字公平’,努力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加大投入,配置更多资源、提供更优服务,让技术弥合差距、缩小鸿沟。”
(来源于央广网有删改)
材料四:
2018年我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人工智能作为高中生必修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中。一些国家(或教育组织)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不少发达国家也都按照智能社会人才的需求特征,调整中小学教育内容,加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智能化学习环境,教育发达国家加大对智能化教育环境的建设,以智能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例如,智能导师系统通过适应性教育策略选择和个性化资源推荐算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自动化测评系统伴随学生学习过程,动态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给予实时诊断、分析和反馈,提高学习质量。
人工智能教育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过程,为提高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一些教育机构针对中小学生特征开发适合于他们学习的课程内容。
近日,欧盟委员会任命的人工智能高级专家小组发布了人工智能开发和使用的伦理草案,提出可信赖人工智能,并给定了两大条件及禁止规则。两大条件: 一是尊重基本权利,尊重法律法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以确保“伦理目的”;二是兼具技术稳定性和可靠性,人工智能技术必须足够稳健,能够对抗强大攻击,有“应急计划”。禁止规则是:不能伤害人类,不得征服或强迫人类,不得有歧视或诬蔑行为,以最终服务整个人类为准则。
(《人工智能教育: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有删改)
1.下列对“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探索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起来。
B.人工智能在促进教育的公平,改革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C.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人工智能给教育提供多种样态的尝试。
D.人工智能对教育有许多好处,随着社会发展,人工智能的成熟,必将取代教师的教育地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投资事件数达到353次,与2016年的379次,下降了6.9%,表明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减缓。
B.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增长率达到56.6%。
C.人工智能与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D.通过人工智能把优质资源辐射到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之一。
3.如何建设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环境美学应该说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有人就有环境,有环境必然有环境美,有环境美就意味环境审美观.长期以来环境审美之所以较少被人们谈及,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它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准确地说,环境审美隐含在自然审美观之中。
渔猎文明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对关涉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但这个时代只能说是环境意识的萌生期。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建立的,因为有了农业,人们才定居下来,才有了家。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农民居住在田园,生产在田园。家庭人员不仅担任着不同的生活角色,也担任着不同的生产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均是不可少的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
工业文明的建立是由农民走向城市开始的。人类的主要生活环境由农村转为城市,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大不相同。对于这种环境,进入城市的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上由不适应到适应,在审美情感上由惊奇到赞美。而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人们与这个主要由钢筋混凝土组建成的人工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上不再适应,审美情感上则转为厌恶甚至诅咒。人们渴望着新的文明。这个文明至少在观念上也部分地在实践上出现了,它就是生态文明。人们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生态文明的审美观。
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强调审美的一种重要性质:生态与文明的共生。从总体上来看,人类仍然在向自然索取资源,但这种索取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与意义,那就是同时在对自然回赠,具体来说,就是力促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与维持。现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共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生成:一方面自然满足人的需要,表现为自然向人的生成;另一方面人满足自然的需要,参与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表现为人向自然的生成。文明本质上是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本是破坏生态的,现在要求文明不破坏生态,而且参与已破坏的生态的修复,这说明生态与文明这一对天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只能是共生。它是文明的,也是合乎生态的,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代自然或助自然司职一一司生态之职。
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均是漠视动植物的生命的,即使重视动植物的生命,也是站在人的立场上,黑格尔就强调动植物的生命只有在见出人的生命意味时才美.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它重视的是生态自身的意义。换句话说,动植物有它的生存权利,包括展示其美(当然这美是在人看来的)的权利。人当然可以欣赏这种美,但人要尊重这种美,这种尊重就是要明白,这种美其实并不是为人的,而是为动植物自身的。
生态文明审美观还重视荒野的审美价值。荒野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荒野是生命之根。不仅人的内体是荒野锻造出的产物、人的精神也是从荒野中得以诞生的。其次,荒野是维系地球上自然生态的骨干力量,正是因为地球上尚有不少的荒野存在,这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基本上还能运转。重视保护荒野,为地球留下更多的荒野,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因此,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不仅为环境审美外辟了一个新天地,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
(摘编自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审美在人类诞生之时就已存在,它隐合在自然审美观之中,常常被别的论述所代替,较少被人们谈及。
B.渔猎文明时代,是人类环境意识的萌芽期。此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对关涉自身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
C.农业文明时代是人类环境意识、环境审美意识的形成期,家庭成员兼任生活和生产角色,体现出原始的生态平衡。
D.工业文明时代是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审美观的产生期。面对由钢筋混凝土组建成的人工环境,人们由惊奇、赞美到厌恶甚至诅咒,有找寻、建立新环境的强烈诉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引出环境美学话题,接着论述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环境意识,然后着重论证了生态文明审美观。
B.文章在论述人类的环境审美观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变化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工业文明的批判。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表现了人类传统的审美观与生态文明审美观的不同之处。
D.文章提出了重视荒野保护的观点,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对于人类和维系地球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就环境审美意识来看,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体现的是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审美意识。
B.文明的本质是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与文明是对立的,二者无法实现统一。
C.环境审美观的出现符合时代背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不单是审美欣赏的问题,更关乎人类的生存。
D.生态文明审美观不仅重视动植物有它的生存权利,更重视荒野的审美价值对整个人类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女性柔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和性别气质。 不过,近几年来,一些占据荧屏的年轻男演员在服装、发饰乃至举止上逐渐“女性化”, 性别模糊趋势逐渐加剧,比如很多男演员爱美、爱打扮,说话娇滴滴的,甚至有兰花指、捂嘴笑等女性化动作。这种男性“阴柔美”,引发不少争议。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何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请写出其中3个构图要素(文字除外),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下面是一封校庆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学校诚邀您来看一下校庆典礼,与贵校师生共襄盛典。您的拨冗惠顾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如能参加,务必于5月10日前发回执告知,以便学校做好接待准备。如不能亲临,可将贺信呈送到校庆办公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3月,________百余年的我国西周晚期的青铜器“虎蓥”即将在英国拍卖,后经国家文物局多方面的努力,这件1860年被英国军官从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的珍贵文物终于回到了祖国,( )。
青铜“虎蓥”保存完整,方唇、短柬颈、宽折肩、圜底,足根饰饕餮纹,腹下部饰瓦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其上的伏虎造型________。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________。
文物流失只在一时之间,文物的追索却________。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追索返还流失文物,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圆明园鼠首兔首等文物的成功追回,体现出既尊重市场规则、又讲究方法策略的原则,为树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众多,希望更多人能够听见“国宝”回家的故事,更多人能够关注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举各方之力,点亮“国宝”漫漫回家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销声匿迹 惟妙惟肖 息息相关 举步维艰
B.销声匿迹 栩栩如生 休戚相关 举步维艰
C.藏形匿影 惟妙惟肖 息息相关 步履维艰
D.藏形匿影 栩栩如生 休戚相关 步履维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2月11日正式入藏
B.并于12月11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C.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2月11日正式入藏
D.并正式于12月11日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树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为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树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了中国智慧。
C.为建立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规则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