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危机即是转机,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光明的时代;这是一个绝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语言的发展正面临着危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析,全世界7000 种语言的一半以上将在21世纪消亡。语言消亡似乎离汉字很遥远,__________。除了人们提笔忘书、错别字频现之外,篡改成语、同音字混用、写字潦草、简体字与繁体字混用、网络语言等问题层出不穷。__________________,使得语言使用的不规范和错误应用情况屡屡发生,随后伴随文学产品的逐渐低质量化,这是值得警惕的。但危机的暴露总是有益的,明确了危机,________________

 

但汉字也面临着许多的危机 缺乏对汉语学习的关注 才能使全社会齐心努力化危机为转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题目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推断、逻辑思维、规范答题等语言综合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浏览语段内容,整体上了解主要内容;然后看清所要补写的句子的位置,句子位置不同,它们起到的作用也不同;最后根据上下文语境,补写合适的语句,让整个语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本语段主要谈论“危机即是转机”这一观点,以“语言的发展”为例具体阐述。 ①由前面语句“全世界7000种语言的一半以上将在21世纪消亡”和“语言消亡似乎离汉字很遥远”可以得知,面对语言的消亡,“汉字”本身也是危机重重,此处需要填写转折性的语句,例如“但汉字也面临着许多的危机”等。 ②“提笔忘书、错别字频现,篡改成语、同音字混用、写字潦草、简体字与繁体字混用、网络语言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一系列问题说明,在网络智能化的今天,人们对于汉字的学习非常缺乏,人们生活节奏快速,没有耐心去书写汉字,长久以来便越发陌生,词语意思更是不求甚解;再结合后一句“使得语言使用的不规范和错误应用情况屡屡发生”,我们可以推断出大概的原因在于:极少学习汉语,或者鲜有关注汉语学习,所以②处可以填入内容为:缺乏对汉语学习的关注等。 ③“但危机的暴露总是有益的”中“有益”一词是关键,与“危机”相反的是“转机”。联系本段内容的重点,即首句“危机即是转机”,我们可以知道,此处空白内容应该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那么“危机”如何成为“转机”呢?语言是社会性的,语言的危机,自然需要整个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所以第③空可以填入:才能使全社会齐心努力化危机为转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中国文化是每个国人的责任,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汉字是当务之急。梁启超、鲁迅那一代人的文言功底非常好,            是写白话文章,引用文言语汇也是            但对人们的今天,这些语汇就成了“变态难”, 就成了生面孔。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来说,总归需要一批人去认识古汉字、阅读文言文,因为那里面包含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信息,一旦丢掉,想再找回就难了。当传统文化经典只是被__    _,变成图书馆里的化石,再标榜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有点       了。

作为汉字的继承者,我们学习的决不仅仅是一种文字, 更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会随着学习汉字的过程,一起注入中国人的思维之中。(      )。 守住了汉字,也就是守住了华夏儿女的身份,守住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即便      信手拈来      悬而未决      掩耳盗铃

B.尽管      唾手可得      悬而未决      自欺欺人

C.即便      信手拈来      束之高阁      自欺欺人

D.尽管      唾手可得      束之高阁      掩耳盗铃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语汇就成了生面孔,就成了“变态难”。

B.但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语汇就成了“变态难”,就成了生面孔。

C.但对人们的今天来说,这些语汇就成了生面孔,就成了“变态难”。

D.但对人们的今天来说,这些语汇就成了“变态难”,就成了生面孔。

3.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的“本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对未来。”

B.“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对未来。”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的“本来”是汉字。

C.“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对未来。”毫无疑问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本来”。

D.“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对未来。”汉字,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的“本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达自己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对秦统治者掠夺财富和奢侈靡费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与衣着光鲜的同学相比,自己虽然穿着破旧,却毫不美慕他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

[注释]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B.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

C.“夜阑风静觳纹平”,以江面的平静反衬词人内心的不平静,写出诗人不甘被贬,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追求。

D.“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2.结合词句, 分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撙、字景节,少方雅退欢,与第四兄寅俱知名。仕齐,位给事黄门侍郎。丁母忧,庐于墓侧。齐末多难,服阙,因居墓所.除太子中庶子、太尉长史,并不就。梁台建,为侍中,临海太中。公事左迁太子中庶子,复为侍中,吴兴太守。初,撙口不言钱,及在吴兴,不饮郡井,斋前自种白苋紫茄,以为常饵,诏褒其清。加信武将军。袁昂曰:“当今贞素简胜,唯有蔡撙。”乃遣吏部尚书徐勉诣之,停车三通不报。勉笑日:“当须我召也。”遂投刺,乃入。累迁吏部尚书,在选弘简有名称。又为侍中,领秘书监,武帝尝谓日:“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撙曰:“臣门客沈约、范岫各已被升摧,此外无人。”约时为太子少傅,岫为右卫将军。撙风骨鲠正,气调英嶷,当朝无所屈让。尝奏用琅邪王筠为殿中郎,武帝嫌不取参掌通署,乃推白牒于香橙地下,日:“卿殊不了事。”撙正色俯身拾牒起,曰:“臣谓举尔所知,许允已有前事,既是所知而用,无烦参掌署名。臣撙少而仕宦,未尝有不了事之目。”困捧牒直出,使命驾而去,仍欲抗表自解。帝寻悔,取事为画。帝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竟不答,食饼如故。帝觉其负气,乃改唤蔡尚书,撙始放著执日:“尔。” 帝曰:“卿向何聋,今何?”对日:“臣预为右威,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帝有惭色。性甚凝厉,善自居适。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遗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后为中书令,卒于吴郡太守,谥曰康子。司空袁昂尝谓诸宾日:“自蔡侯卒,不复更见此人。”其为名辈所知如此。

(选自《南史.蔡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遺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B.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喧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C.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D.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喧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忧,指遭遇母亲的丧事。丁忧,指遭父母之丧。按照旧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B.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比如“迁除”指官吏的升迁和任用。也指贬谪、放逻,比如“左迁”指降低官职,“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

C.投刺,古代礼节,投递名帖求见,亦指留下名帖。丢下名帖,以示弃官隐退。刺,指名刺或名帖,相当于现在的名片。

D.笏,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拿着的笏板,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用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将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撙谦退静默。齐朝末年多灾多难,蔡撙服丧期满后就住在母亲坟墓边的屋子里,朝廷授予他官职,他都不就任。

B.蔡搏为官清廉。蔡撙口中从不谈论钱财。在吴兴任职时,他不饮用郡井中的水,并且亲自在屋前栽种蔬菜食用。

C.蔡撙耿直不屈。蔡遵因奏请起用琅邪王筠任殿中郎没有遵守规则,皇帝发怒把白牒推到地上并斥责他,他据理辩驳不退缩。

D.蔡搏遵守礼法。皇帝设饼宴招待大臣,多次直呼蔡撙的名字,蔡撙因为君臣有别不敢答应,直到皇帝叫他蔡尚书他才答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举尔所知,许允已有前事;既是所知而用,无烦参掌署名。

(2)司空袁昂尝谓诸宾日:“自蔡侯卒,不复更见此人。”其为名辈所知如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盐荒

周西海

刘家庄村长扛着半袋子东西从村头走过,在村头纳鞋底的刘二婶闲问:“村长,你扛的啥好东西?”村长诡秘地笑笑,“盐!”“买那么多干啥?”“省得没了!”

刘二婶看见村长的那副笑脸,听村长说话的语气,不由得心里一格登,村长家里也只有三口人,买了那么多盐,还说“省得没了”。刘二婶心里暗想,盐要紧缺了,盐要涨价了。村长咋不言一声呢?啊,准是上边叫保密咧!刘二婶发慌了,饭也没心吃了,回到家里,掂着个竹篮子,匆匆就向村上百货店里跑去.

盐7角钱一袋儿。一斤重的包装,刘二婶买了20袋儿。一路上,不少人问她,买恁多盐做啥?刘二婶也是嘿嘿一笑,重复着村长的话说:“留着吃呗,省得没了。”

啊!盐要紧缺了,盐要涨价了!刘二婶的娘家侄,可是县上的官呀!保准她得到盐要涨价的“情报”了。于是,见到刘二婶买盐的人,也就赶忙到百货店里买盐。

水不可断,盐不可缺。家家粮满囤,总不能一天三餐吃淡饭吧。 买,快积蓄一些盐吧,要断了盐路,说不定要比油价还高咧! 一传十,十传百,刹那间传遍了全村,提篮的、端盆的、拿布袋、掂篓的,男男女女,快步小跑地都往百货店里奔.东来西往的行路人,看到人都在排队买盐,浑浑噩噩也遂在人群里排队。

一个乡村小店,每次也不过进百十袋儿盐。破天荒的购盐热,店老板心里嘀咕起来:盐成了热门的香甜货,必有其因,嗯,这会儿的人耳朵长、消息灵,盐一定要涨价了。仅仅库存百十袋儿盐,7角一袋儿卖掉,说不定连本加利也进不到货了。于是,店老板就宣布:一袋儿盐8角,每人限购两袋。   

咋样?买盐人相互传递着惊诧的目光,相信了他们的判断。议论纷纷:盐要紧张了!盐要涨价了!盐咋会紧缺呢?准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了。碘盐碘盐,盐里含着“碘”呢,保准是提炼“非典”的药物了。啊!......

买盐的人越来越多,8角钱一袋儿也不嫌贵,两袋儿盐拿到手里,转到后边又递在队尾。店老板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好的生意,急忙派人开着三轮,到镇批发部里拉盐。

盐拉回来了,拉回了1000袋儿。店老板一看发票还是原价,哈!批发部还在鼓里闷着呢,趁他们还没睡醒,拉!店老板又让三轮车出动了。接着,又向购盐人下了第二道通牒:每袋1元钱,敞开供应。

这天,家家户户的电话忙起来,通知闺女的,喊姐叫妹的,七婶子八大姨地相互传递信息:快买盐吧!盐要限量了!盐要运到外国去了!盐要弄去做“非典"的药了! .....或传给亲成,亲戚的亲戚又传给亲威的亲威。就这样,村村人心慌慌,刮起了一阵购盐风。

第二天,乡镇批发部的门前排满了拉盐的车队。批发部里的经理也糊涂了,没接到盐要调价的通知呀?更没听说盐要断缺、限量呀?嗯,没风不起浪咧,兴许是哪个当官的嘴漏了风库存的盐按原价销掉,涨了价定要亏本呢!提价,批发价8角钱一袋儿。

乡巴佬生来怪,越贵越要买。没出三日,全县闹起了盐荒,少者一家购了几十袋儿,多者上百袋儿。最后零售价高达2元钱一袋儿,竟有人照买不误。

县政府下了通告:食盐断缺,纯属谣言;满足供应,原价销售;抬高盐价,严肃处理!

风平浪静了。

大小商店里盐堆如山,家家户户,备足了数年食盐存量。仍是7角钱一袋儿,却没人过问了。

村长挠起了头皮,他是在盐价高峰时期,在老婆的吵骂声中,2元钱一袋儿购了20袋儿,白白扔掉了26元钱,懊丧地叫骂道:“哪个龟孙子放了个臭屁,把老百姓都呛迷糊了? !"

刘二坤悄声地说:“忘了?屁是你放咧!"

村长发愣了。

刘二婶把前几日在门外吃饭时的问话重述了一遍。

村长嗨了一声,苦苦地说:“二婶,那不过是句戏言,俺背的是半袋于尿素呀!”

……

(选自《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取材于我国2003年“非典”时期,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但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讽刺意义。

B.小说标题为“盐荒”,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盐荒”,开篇写村长诡秘的笑容及回答,是引发“盐荒”的导火索。

C.乡村小店的老板、乡镇批发部的经理趁老百姓抢购食盐而涨价,更是促进了“盐荒”,小说批判了这些人的投机行为。

D.村长在盐价高的时候,花比平时贵近3倍的价钱购了20 袋盐,被老婆叱骂,自己也懊悔不已,揭露和批判了农民斤斤计较的思想。

2.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村民形象特征及意义。

3.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