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那就是吉祥组合图。一些企业在院落里会有一个养满各色金鱼的池塘,实际上这不仅是因为金鱼作为观赏鱼美观,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的美好祝愿:金玉满堂。

吉祥图案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记载了“铸鼎象物”,人们认为把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或者名字铸造在青铜器上,“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并以此控制他们。这一时期,人们对图的崇拜,往往是出于敬畏,是为了避免灾害。先秦时期是一个从图到文字的过程,有学者研究,《山海经》其实就是一本巫师的工作手册,上面记载了许多妖怪的名字,并且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形象,这就为人们如何避开危害,或者从“妖怪”那里获得帮助,或者祭祀他们以祈求保佑提供了使用说明书。

从汉代开始,吉祥文化又进入到一个从文字转换为图像的时代,人们根据各种神仙方术的传说,在砖瓦等载体上绘制了各种用于辟邪或者祈福的图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生肖及神人、神话传说成为了吉祥图案的素材。唐代流行贴门神,也出现了连理枝、同心结等吉祥图案。宋元时期,吉祥图案以珍花异草、祥禽瑞兽为主题。到了明清时期,对吉祥图案的推崇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

中国吉祥图案主要以动植物形象表示。“马上封侯”:图像是猴子骑 于马上,猴谐音“侯”,马上有“立刻”之意。“功名富贵”:由牡丹与雄鸡构成,“雄”即是“公”,谐音“功”,公鸡打鸣,“鸣”又谐音“名”。“寿居耄耋”:由寿石、菊、猫和蝴蝶构成,菊谐音“居”,猫谐音“耄”,蝴蝶谐音“耋”,指代长寿。

《说文》云“吉,善也”,“祥,福也”,吉祥通俗地说就是美好的预兆。中国的传统吉祥文化图式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借助动植物等实物形象,如牡丹、菊花、鸳鸯、公鸡等,以借喻、双关、谐音等方式表示;二是以纹样形象表示,如龙纹、凤纹、祥云、中国结等;三是以文字来说明,如福、禄、寿、双喜等字。吉祥图案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装饰样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传统吉祥图案作为我们文化的精髓,至今仍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上封侯”“功名富贵”“寿居耄耋”“金玉满堂”等吉祥图案,作为约定俗成的装饰样式,已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B.一些企业院落中金玉满堂的组合图,不仅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美好的祝愿,而且也利用观赏鱼的美观,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C.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吉祥图案,起初人们只是避免灾害,并且要记住这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才将它们的形象或名字铸于青铜器上。

D.吉祥图案有三种表现形式:鸳鸯牡丹等动植物、龙纹祥云等纹样、福禄寿等文字。三种表现形式以动植物和文字最为普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通过“马上封侯”等几个具体例子,分析了吉祥图案蕴含的吉祥含义,以及图像表现吉祥含义的方法。

B.文章论述了吉祥图案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并对先秦至明清几个时期吉祥图案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C.文章开头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金玉满堂”,引出对人们不知道的文化载体吉祥图案问题的讨论。

D.文章最后解释了“吉祥”的含义,概括出吉 祥图案的三种表现形式,以及吉祥图案的形成机制和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魏晋时期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和神话传说等就可能不会成为吉祥图案的素材,其发展可能就会是另外的样式。

B.吉祥图案至今仍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利用了汉语谐音等手法,具有鲜明的汉语特征,所以可能为其他民族所不具备。

C.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图案中的动植物、纹样、文字等表现出美好的预兆,这是能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D.各个时期吉祥图案的特色不同,明清时期宗教对吉祥图案的影响逐渐减弱,许多脱离宗教信仰的吉祥图案出现表现了这一点。

 

1.A 2.C 3.D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而且也利用观赏鱼的美观,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逻辑关系错误,“不仅……而且……”构成递进关系,此处表述与原文相反;“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原文没有体现。 C项,“起初人们只是避免灾害”与原文不符,以偏概全,原文表述为“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并以此控制他们”。 D项,“三种表现形式以动植物和文字最为普遍”无中生有,在文中没有具体体现。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引出对人们不知道的文化载体吉祥图案问题的讨论”表述错误,原文表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那就是吉祥组合图”,原文说日常生活经常见到的是“吉祥组合图”,不仅仅只是“金玉满堂”。 故选C。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强加因果,原文表述“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许多脱离宗教信仰的吉祥图案出现”与“宗教对吉祥图案的影响逐渐减弱”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危机即是转机,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光明的时代;这是一个绝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语言的发展正面临着危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析,全世界7000 种语言的一半以上将在21世纪消亡。语言消亡似乎离汉字很遥远,__________。除了人们提笔忘书、错别字频现之外,篡改成语、同音字混用、写字潦草、简体字与繁体字混用、网络语言等问题层出不穷。__________________,使得语言使用的不规范和错误应用情况屡屡发生,随后伴随文学产品的逐渐低质量化,这是值得警惕的。但危机的暴露总是有益的,明确了危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中国文化是每个国人的责任,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汉字是当务之急。梁启超、鲁迅那一代人的文言功底非常好,            是写白话文章,引用文言语汇也是            但对人们的今天,这些语汇就成了“变态难”, 就成了生面孔。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来说,总归需要一批人去认识古汉字、阅读文言文,因为那里面包含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信息,一旦丢掉,想再找回就难了。当传统文化经典只是被__    _,变成图书馆里的化石,再标榜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有点       了。

作为汉字的继承者,我们学习的决不仅仅是一种文字, 更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会随着学习汉字的过程,一起注入中国人的思维之中。(      )。 守住了汉字,也就是守住了华夏儿女的身份,守住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即便      信手拈来      悬而未决      掩耳盗铃

B.尽管      唾手可得      悬而未决      自欺欺人

C.即便      信手拈来      束之高阁      自欺欺人

D.尽管      唾手可得      束之高阁      掩耳盗铃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语汇就成了生面孔,就成了“变态难”。

B.但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语汇就成了“变态难”,就成了生面孔。

C.但对人们的今天来说,这些语汇就成了生面孔,就成了“变态难”。

D.但对人们的今天来说,这些语汇就成了“变态难”,就成了生面孔。

3.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的“本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对未来。”

B.“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对未来。”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的“本来”是汉字。

C.“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对未来。”毫无疑问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本来”。

D.“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对未来。”汉字,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的“本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达自己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对秦统治者掠夺财富和奢侈靡费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与衣着光鲜的同学相比,自己虽然穿着破旧,却毫不美慕他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