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軏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軏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オ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底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池,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軏鞡坯子,将軏鞡坯子和軏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xuàn)子就做出軏鞡鞋了。軏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軏軏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軏鞡草,塞进軏鞡鞋里,軏鞡鞋上有軏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軏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軏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軏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軏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軏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軏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軏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軏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軏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 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段到第五段按下敌军不表,而是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軏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 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到死也没有弄明白”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回味无穷。

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人物、情节、主题、语言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1.A 2.①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軏鞡鞋的制作工艺,描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②机智过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③耐心镇定。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軏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④勇挑重任,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3.①人物: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不动声色,成功也喜形于色。②情节:呼应前文,又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是,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③主题: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品的战斗精神。④语言:语言富于审美意蕴,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特产的偏爱”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张皮匠很有耐心,把张皮子如何做成軏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分析可知,写軏鞡鞋的制作工艺,意在为后文写张皮匠与日军周旋节作铺垫,并不是“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故选A。 2.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题干是“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解答本题,可从小说的情节入手,先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文章开头第三、四两节详细介绍了张皮匠制作軏鞡鞋的过程,以及“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靴鞍鞋的高手”“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靴鞍鞋根本就出不了门”“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靴鞍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由此可看出他做鞋手艺高超。“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和后文“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这两处情节相呼应,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由此可看出张皮匠机智过人。结合“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靴鞍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由此可看出: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軏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从日军的反应——“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分析,侧面写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勇挑重担的精神品质。本题据此分析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语段作用分析及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折。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艺术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之上,从小说要素的角度来考虑。1、从语言的角度考虑:这段话描写了“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2、从故事情节角度考虑:此段照应前文“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白烟为敌走。3、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和后文“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重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这两处情节相呼应,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由此可看出张皮匠机智过人,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4、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考虑: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本文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根据题目要求可从以上角度中选取两个赏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近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断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引发大众广泛关注。

C.“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D.人工智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B.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C.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D.本文写到了作家韩少功的假设,是为了强调人工智能应是人性于人类的工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作者态度比较谨慎,同时又表现出极大的忧虑。

B.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C.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面对新冠病毒疫情,医护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出力尽责,齐心协力守卫家园,有多人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生命。

(2)当湖北面临困难时,全国各地的3万多名医护工作者驰援疫区;全国向武汉输送58000多吨各类物资;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支援政府抗击病毒。

(3)广大的城乡居民待在家中配合这场战役,但有少数人明知疫情严重,他们从疫情高发区辗转回家,违反需隔离14天的规定,参加聚会,导致多人感染,数千人被隔离观察。

(4)中国爆发新冠病毒疫情后,中国政府和14亿人民团结一心,向疫情发起了战役,努力控制疫情,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的全民抗疫,认为中国的防疫措施,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防疫窗口期,并呼吁各国加快对新冠肺炎的研究,向世卫组织分享更多病例信息。

(5)中国发生新冠病毒疫情后,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将正在研制的药物瑞德西韦,无偿提供给中国进行实验,该公司将可以获得这一药物的三期临床结果,用以申请批准药物上市和改进药物。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三则材料,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垃圾分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清运和分类地回收使垃圾重新获得资源的一种科学管理。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         

垃圾分类的好处是            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危害,还能            。如回收1吨废塑料可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一吨易拉罐,可少采20吨铝矿;食品、草木和织物可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产生污染,还可以创造价值。各种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            ),就可以创造不菲的经济价值。如北京每年垃圾回收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

我们人人是垃圾的制造者,                ,我们也应该成为垃圾的治理者。“垃圾分类”是保护环境、减少透支未来的手段。垃圾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是垃圾治理的最佳途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分类地清运和回收使垃圾重新变成资源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B.垃圾分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清运和分类地回收使垃圾重新变成资源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C.垃圾分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分类地清运和回收使垃圾重新获得资源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D.当前,垃圾分类是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分类地清运和回收使垃圾重新变成资源的一种科学管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偶有发生  有目共睹  变废为宝  反求诸己

B.时有发生  有目共睹  物尽其用  反求诸己

C.偶有发生  显而易见  物尽其用  扪心自问

D.时有发生  显而易见  变废为宝  扪心自问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在垃圾分类上投入,就必定有丰厚的产出

B.过去不分类是条件不成熟,现在要分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C.垃圾分类后,回收再利用,所形成的绿色循环产业模式

D.如果能充分挖掘垃圾回收产业中蕴含的资源潜力

 

查看答案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来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今天保护森林、合理利用林业资源的广告语。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手法描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借物发端,以埋怨的口吻抒发华年之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描写琶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桐庐李明府官舍

崔峒

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

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

观风竞美新为政,计日还知旧触邪

可惜陶潜无限酒,不逢篱菊正开花。

(注)①此句暗用宓子贱“弹鸣琴,不下堂而单父(地名)治”的典故。②计日:典出《后汉书·羊陟传》,意为计日受俸,指为官清廉。③触邪:弹击奸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李明府治下,桐庐境内政清讼简,安宁和谐,众人竞相赞美。

B.颈联对仗工整,语言质朴,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

C.第三句中“流水声”语意丰富,既指潺潺水声,也指鸣琴声。

D.第四句“见”字显示悠然的心境,“影”字尤具缥缈的韵致。

2.首联是怎样刻画李明府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