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两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两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对这篇文章评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D.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2.原文中最能表现司马迁的观点的句子是那一句?(用原句回答)

 

1.D 2.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这篇文章评析最恰当的一项”。 A项,项羽的主要功业应是“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还包括“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B项,“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错误,作者批评的是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且文中不是“责备”,而是惋惜。 C项,“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错误,这段文字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应该是表现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而且表现的应是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原文中最能表现司马迁的观点的句子是那一句?(用原句回答)”,然后梳理这段文字的结构,再结合观点句常常出现的位置进行判断。 这段文字主要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前半部分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半部分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灭亡之速,这一赞一叹之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最后一句“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意思是“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作者使用反问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故此可以确定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表在空缺处的相应内容。

 

查看答案

翻译:

(1)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查看答案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伤亡又惨重。之后汉军数千人追来,项王只好引兵向东,逃到东城。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查看答案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共杀死有百八十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的最后一个场面是乌江自刎。这个场面写了三个细节,拒渡、赠马、赐头。

B.“乌江亭长船待”这个细节,让项羽在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使他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江边的慷慨陈辞不仅无损于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感人。

D.最后一个细节项羽把头赐给故人:“吾为若德。”这实在是无奈之举,不如此,他也会被汉军杀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