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荣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注]①未傅:未曾载入名册不符合兵役年龄的人。②黄屋:皇帝车上用黄缯做里子的车盖。③左纛(dào):皇帝车上用牦牛尾做的装饰物,设在车衡的左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汉王五诸侯兵      部:率领。

B.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 北:向北。

C.诸侯皆复楚而背汉      与:交往,归附。

D.见使者,惊愕曰        详:通“佯”,假装。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刘邦用计策对付项羽的一组是(  )

①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②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③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

④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⑤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⑥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城一战,汉军被打得大败,在逃亡中又遭到楚军的追杀。汉王刘邦在路上只遇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父亲和妻子却被楚军俘获。

B.败逃到荥阳的刘邦,与追赶而来的项羽在京、索之间又决一死战,取胜后的刘邦趁机驻军荥阳,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和黄河南岸相连接,以取得敖仓的粮食。

C.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致使项羽不再信任范增,慢慢地把范增的权力剥夺了。

D.汉将纪信在危亡时刻设计帮助刘邦从成皋城中逃脱,而自己却被项羽俘虏后用火烧死。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

(2)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

 

1.B 2.D 3.D 4.(1)审食其跟随太公、吕后偷偷地逃跑,寻找汉王,反而遇到楚军。 (2)这时吕后的哥哥周吕侯,给汉王带兵驻扎在下邑,汉王秘密地前去投靠他,逐渐地收拢他的士兵。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逐”意思是“追逐”,是动词,后面跟宾语,而宾语应为名词或代词,选项把“北”解释为“向北”,这是介宾结构,在句中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宾语,此处的“北”的意思应是“失败的军队”。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刘邦用计策对付项羽的一组”,然后抓住“刘邦用计策对付项羽”这一信息来分析所给的句子。①句属于自然现象,与刘邦用计策对付项羽无关;②句是刘邦在失败逃亡的过程中为减轻车子的承载量而采取的做法,不是对付项羽的策略;⑤句是亚父范增的话,与刘邦用计策对付项羽无关。排除①②⑤三句。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从成皋城中逃脱”错误,原文“走成皋”意思是“逃到成皋”,选项曲解实词“走”的意思。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从”,跟随;“间”,偷偷地;“求”,寻找;“反”,反而。(2)中,“是时”,这时;“为”,替;“将”,带领,率领;“居”,驻扎;“间”,秘密地;“稍稍”,逐渐;“收”,收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两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对这篇文章评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D.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2.原文中最能表现司马迁的观点的句子是那一句?(用原句回答)

 

查看答案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表在空缺处的相应内容。

 

查看答案

翻译:

(1)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查看答案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伤亡又惨重。之后汉军数千人追来,项王只好引兵向东,逃到东城。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查看答案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共杀死有百八十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