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那一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么一个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徐美红的到来,简直等于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吸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手,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

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呀,憋死我了,就往厕所里跑。一会妹妹就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啦?咱家的猪跑哪里去啦?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逃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性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劈劈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是因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出发找猪去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出去了?你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见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一个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更重视一头猪,是因为“我”与徐美红之间的感情还不够深。

B.徐美红因大意放跑了猪而离去,只是偶然事件的引发;如果不放跑了猪,全家人不因都去找猪而冷落了徐美红,她就不可能离去。

C.在“母亲”的心里,家里的财产高于一切,所以,在猪与儿媳之间,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猪。

D.小说以家常的、平淡的叙述口吻讲述这个“爱情遗憾”的故事,实际上是以小见大,表现我国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

2.徐美红的离去是偶然,也是必然,文中有哪些伏笔?

3.有评论者说,徐美红的离去是必然的,请从小说主题方面结合文本对此进行探究,谈谈你的看法。

 

1.D 2.①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么一个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②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③你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 3.示例: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徐美红的离去是偶然的,但从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上看,又是必然的。因为在乡村的生活环境里,物质生活资料还相对匮乏,猪丢了,全家人去寻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对在优裕的城市中生活长大的女大学生徐美红来说,就不正常了,她无法接受被冷落的事实,所以她的离去是必然的。她的离去实际上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文化和农村生活方式相冲突的必然结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是因为‘我’与徐美红之间的感情还不够深”错误。由“我”要出去找猪时“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足见“我”对她的重视,以及徐美红放下千金的身份跟“我”回乡过年和之前相处时“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等情节也可见两人还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 B项,“如果不放跑了猪,全家人不因都去找猪而冷落了徐美红,她就不可能离去”错误,原文“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其实也是徐美红不适应乡村生活的表现,除了这种不适应,城乡之间的生活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比如乡里人都来“我”家看稀奇、“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等,两人生活在一起逐渐产生的城乡文化不同的矛盾冲突也有可能让她离去,这件事只是一个触发点而已。 C项,“在‘母亲’的心里,家里的财产高于一切,所以”错误,原文“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之后母亲也没有立即出去找猪,可见母亲还是很在乎这个儿媳妇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作品情节发展的线索,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明确情节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本再作答。 本题题干所谓的“伏笔”其实暗含了两个层次,即“徐美红的离去是偶然”的伏笔和“徐美红的离去是必然”的伏笔。解答时需找出徐美红在乡下发生的事的相关情节,理清逻辑关系。小说开篇,“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么一个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既然徐美红和她爸爸早就知道“我”是个乡下娃,但是徐美红跟“我”回乡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也是接受“我”家的情况的,所以后文徐美红的离去可以认为是一种偶然。而家庭条件相差悬殊,生活观念、方式的差别之大,也是后来徐美红选择离去的一种必然的原因之一。“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徐美红也不是绝对的千金脾气,“啥都好”可见她也还是能接受这样的生活的,可见后来离去也可以说是偶然;只是她实在接受不了解手时的条件,这也表现了徐美红和“我”生活方式的冲突,矛盾的开始,也为徐美红的离去是必然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当其他人都出去找猪时,而“我”也“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回答“谁不让你出去了?你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其实带着赌气的成分,是反语,意思是“我又没拦着你,我也不管你了”,而“我”没有理解话中意,丢下徐美红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便出去找猪了。徐美红意识到他在亲爱的人和猪之间却选择了猪,这便注定了徐美红离去的必然 3.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 本题向内挖掘,即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由“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么一个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可见,“我”的才华吸引了徐美红,她愿意跟着“我”这个乡下小子回乡;当村里人都来看稀奇时,徐美红也没有表示不满;徐美红知道也许是被自己放跑了,也不推卸责任……这些内容可见徐美红还是可以接受“我”的家庭的,所以徐美红的离去是偶然的。但要注意题干要求从小说主题方面探究徐美红的离去是必然的这一评论,所以要基于此向外延伸。从文本内容来看,在乡村的生活环境里,物质生活还相对匮乏,何况还是在1982年,那时候一头猪对一个乡村人家来说就是重要的经济收入,而且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父亲妹妹都出去找猪,“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出发找猪去了”,着实可见最后全家人去寻找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结合现实生活也可知,女大学生徐美红在优裕的城市中生活长大,独自一人跟着“我”来到山村,人生地不熟,也不习惯村里的生活;她从小受尽宠爱关注,又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肯定也是受人关注,但她自然接受不了爱人为了寻一头猪却把她扔在家的事实,所以她的离去是必然的。她之所以离去,最开始是由解手时旁边有头猪的不满引起的,而找猪也是因为她没关栅栏导致的,实在无法理解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也无法理解竟然为了一头猪全家出动,在“我”这一家看来再正常不过了,其实这也体现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文化和农村生活方式相冲突,离去是必然的结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至传统山水画和文人画的迭变,近至20世纪中国的时代变革,中国画一直在“守”与“变”中实现着形式更新、审美衍变;无数中国画大家也在对“守”与“变”的不断探索中成就独具个性的绘画面貌、谱写时代高峰。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同样需要在“守”与“变”中开拓新境、绘就时代新风。

“守”,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画也不例外。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而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发展逻辑。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国画创新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使用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

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观念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笔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气象。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在“守”与“变”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精神追求,展现新时代的审美风范。中国画的“守”与“变”,保持着中国画特有的轨迹、精神和面貌,也包含着对当代审美的追求,指导着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洪潮《中国画的“守”与“变”》,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主要指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对提升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意义重大。

B.中国绘画贯穿着“守”与“变”,在不断地探索中造就了独特的风格,取得了辉煌成就。

C.中国画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即既要表现精神追求,又要在笔墨法度中彰显审美意蕴。

D.“变”主要指中国绘画要融入时代精神、借鉴外来艺术,进而进行艺术创新转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了例证法,举反例以突出只有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才能展现中国画的魅力。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突出中国画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

C.围绕“守”与“变”,文章阐发了内涵,提出了做法,探索了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道路。

D.文章论证求“变”时,先从两方面阐明含义,然后论述两方面关系,再举例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山水画变得气象萧疏,境界狭小,折射出南宋国土沦丧、国力衰弱的社会现实。

B.“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构成了中国画的文化特质。

C.中国画家只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就能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当代画家机械求变,虽然使用中国的画具,但失去中国画的神韵,不可能取得成就。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基层小官”,尤其是村干部,直接面对着广大群众和农民,,其言行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基层小官”看似职位小、实权却挺大,一旦贪腐,这些“小蝇、蝼蚁”的危害不亚于,甚至远超“大老虎”。从近几年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典型案例来看,这些贪腐的小官或身居关键岗位,以权谋私;或利用工程建设,“靠山吃山”;或盯着补贴款项,“雁过拔毛”……贪腐数额多则数亿元,少则几千万、几百万,直接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侵蚀着国家执政之基。

盯住“微权力”、遏制“小官贪腐”,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十”大数据监督模式,加大对小微权力的监督。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上句仿写下句,要求字数相同,语意连贯、有气势。

上句:我喜欢项羽的行为举止,率八千子弟,制章邯,灭暴秦,称王天下,金瓯独霸归西楚;

下句:我喜欢项羽的□□□□□□□□□□□□□□□□□□□□□□□□□□

上句:叹鸿门纵虎,英雄重义何惧乌江自刎;

下句:□□□□□,英雄□□□□□□□□

 

查看答案

请根据《项羽之死》一文的情节,在空格内填写适当的内容,使上下两句语意连贯、表达得体。

军壁垓下,□□□□□,奈何帐中美人,□□□□□□□

驻足乌江,忆八千子弟,□□□□□□,横剑自刎死亦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记》)

[注] 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秦县,故址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将,罪六  王:封王 B.主约不        信:相信

C.问父老      存:问候 D.项羽击彭越等  数:屡次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羽救赵,当还报          杀降,为政不平

B.夫为人臣弑其主            割鸿沟西者为汉

C.何苦与公挑战              与汉王约

D.义兵从诸侯诛残贼        安士卒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使人阴弑义帝(于)江南 B.(汉王)复如军,军广武

C.(汉王)关中兵益出 D.(项羽)军中皆呼万岁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

①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②何苦乃与公挑战 ③乃扌门足曰:“虏中吾指!” ④汉王出行军 ⑤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