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15个字。
1998年的抗洪抢险,2003年的抗击非典,2008年的抗震救灾,一次次伟大斗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面对挑战的团结力量、共克时艰的群策群力、战胜困难的坚韧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新冠肺炎,我们亦是如此!举国上下守望相助,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风雨无阻携手前行。
下列是从五种应用文体中摘录出来的句子,每句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根据文体的语体特点要求,找出并修改。
①我于今日下午在图书馆拾到钱包一个,内有现金96元4角,望失主前往校政教处认领。(招领启事)
②校学生会于4月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办“孝为先”专题讲座,欢迎大家一定参加。(通知)
③各位来宾,今天是我校80周年校庆,校史展览馆、图书馆全部对外开放。(广播稿)
④现将拙作暂存于贵小区传达室,望及时取回拜读。(留言条)
⑤毕业之后,高足一直思念恩师,值此教师节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手机短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汉字源远流长,承载着灿烂的华夏文明,横竖撇捺的间架结构和_________的音调中,不仅包含丰富的语言含义,也别具东方的美感和韵律。而书写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衍生出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瑰宝。“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汉字不仅仅是沟通符号,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我们民族大树汲取养分的根须。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学习外语、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当然必要,但也应该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把根留住。( )?在新的时代,汉字书写并非无谓之技,其背后,恰恰是民族血脉的传续,是文化自信的重塑,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强调汉字书写,并非是_________,况且每个人兴趣禀赋不一,也未必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无论国家、社会、学校还是个人,都应当有这样一种文化自觉。规范汉字使用,支持书写教育,弘扬书法文化,吸引对此感兴趣的孩子和_________,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自身做起,促成一个写好汉字、用好汉字的氛围,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可以_________的。在笔尖上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黑白间架上传承中华文化,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小学生的功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抑扬顿挫 逆流而上 一介之士 有所作为
B. 抑扬顿挫 逆潮而动 有志之士 有所作为
C. 掷地有声 逆潮而动 一介之士 大有作为
D. 掷地有声 逆流而上 有志之士 大有作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 回望各国文字的兴衰起落,不也正体现着文化软实力吗
B. 回望各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不也正是文字的兴衰起落吗
C. 回望各国文字的兴衰起落,不也正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吗
D. 回望各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不也正是兴衰起落的文字吗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笔尖上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黑白间架中传承中华文化,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小学生的功课。
B. 在笔尖上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黑白间架上传承中华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小学生的功课。
C. 在笔尖上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黑白间架上传承中华文化传统,这是中小学生的功课,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D. 在笔尖上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黑白间架中传承中华文化,这是中小学生的功课,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
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