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参照示例,另选话题,写一组辩证说理的句子。
示例:我们赞成坚持,但过于坚持就成了固执。固执是封闭的表现,它可能让你裹足不前。我们在坚持中也要懂得变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和清澈的溪流长年累月在山下终年不断地走着。秋天的时候,溪流变的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 )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盈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
1.文中画横线上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莽莽苍苍的大森林有一大片。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
B.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
C.天台山被我称作第二故乡,有一片大森林莽莽苍苍,也有一道清澈的溪流长年累月在山下终年不断地走着。
D.天台山被我称作第二故乡,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和清澈的溪流在山下终年不断走着。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应得这壮观的场面。
B.刘禹锡的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真应得这壮观的场面。
C.壮观的场面,真应得刘禹锡的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D.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文中两处省略号的用法与下列选项中相同的一项是
A.红灯笼、汉服、书法……新年伊始,华侨大学新生体验了农历新年浓浓的“中国味”。
B.喝着酽酽的酒,唱着甜甜的祝酒歌:“一只里格螃蟹八呀八只脚,两把那个大钳钳呀钳铜壳……”
C.他说:“请老太爷施舍一块地,好把小团圆媳妇埋上……”
D.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弄错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诗人焦躁的神情和凄惶的心理,把“日已暮”带来的悲凉向前推进了一步。
B.颈联“迸”字形容树叶凋零之态,突出了力量之大,表现诗人离愁的深重。
C.颈联中“离心”“乡梦”与眼前的“落叶”“寒流”交织在一起, 更能突出乡愁之浓。
D.诗歌尾联以景结情,形象地表达了想借酒销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2.诗歌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思谦,郑州阳武人也。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其先自京兆南徙,家于襄阳。举进士,累补应城令,岁余调选。思谦在官,坐公事微殿①,旧制多未叙进。吏部尚书高季辅曰:“自居选部,今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而弃大德。”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尝谓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时中书令褚遂良贱市中书译语人②地,思谦奏劾其事,遂良左授同州刺史。及遂良复用,思谦不得进,出为清水令。谓人曰:“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固宜为身灾也。大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以报国恩,终不能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左肃机皇甫公义检校沛王府长史,引思谦为同府仓曹,谓思谦曰:“公岂池中之物,屈公为数旬之客,以望此府耳。”累迁右司郎中。
思谦在宪司。每见王公,未尝行拜礼。或劝之,答曰:“雕鹗鹰鹯,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也。”初拜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振举纲目,朝廷肃然。
则天临朝转宗正卿会官名改易改为司属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肃政台复以思谦为右肃政大夫。大夫旧与御史抗礼,思谦独坐受其拜。或以为辞,思谦曰:“国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为事耶?”垂拱初,赐爵博昌县男,迁凤阁鸾台三品。二年,代苏良嗣为纳言。三年,上表告老请致仕,许之,仍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卒于家,赠幽州都督。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八) )
[注释]①微殿:末等。 ②译语人:翻译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天临/朝转宗正卿/会官名改/易改为司属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肃政台/复以思谦为右肃政大夫
B.则天临朝/转宗正卿/会官名改/易改为司属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肃政台复/以思谦为右肃政大夫
C.则天临/朝转宗正卿/会官名改易/改为司属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肃政台复/以思谦为右肃政大夫
D.则天临朝/转宗正卿/会官名改易/改为司属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肃政台/复以思谦为右肃政大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避讳,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吏部: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C.男:周代爵位最后一等,此外还有公、侯、伯、子四等。
D.致仕:也叫“致事”,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为七十岁,有特殊情况可例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思谦品德高尚,受到重用。他在任上时政绩考核为末等,按旧制大多不能晋升,但因为吏部尚书的赏识而得到提拔。
B.韦思谦为官正直,不惧权贵。中书令褚遂良低价购买他人田地,被韦思谦弹劾, 结果褚遂良被降职,他也不得升职,外调任清水令。
C.韦思谦为官独立,不阿谀奉承。他在宪司任职,每次见到王公都不行跪拜礼,拒绝以这种方式讨好别人。
D.韦思谦为官尽职,深得信任。他认为不能为了保全妻子儿女而做一个庸庸碌碌的大臣,必须敢做敢当报效国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固宜为身灾也。
(2)国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为事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 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 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坡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于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 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中间力求还原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B.这篇小说的语言生活气息浓郁,朴实而又生动。比如河南方言“中”“俺”“恁” 的出现,再如写小玉不高兴时“小嘴撅得能栓头驴”。
C.小说中写老张为娘抓药和老周跳车的事是为了让三个孩子知难而退,避免做出扒火车找妈妈的傻事。
D.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不如女儿高。
2.这篇小说人物不多,但都特征明显,个性鲜明,请结合作品分析小玉的形象特征。
3.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种手法在小说中也多见运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