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参加河南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扭住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写下惊叹号。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秉纲张目,执本末从,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摘编自《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河南日报》2019年3月15日)
材料二:
2000~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增长率
(摘自《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研究与舆情分析报告》,2018年2月9日)
材料三:
近年来,新疆哈密市五堡镇坚持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基本形成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近日,在伊州区五堡镇吐格曼博依村,一场中式面点培训课程正在村委会进行,这场培训是五堡镇为镇里旅游业发展培训后备餐饮人才。吐格曼博依村村民阿木提参加了这次培训。阿木提原是吐格曼博依村的贫困户,2016年五堡镇举办了首届桑葚节,大批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吃饭、住宿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阿木提由此找到了商机,开办起农家乐,第一年就盈利8万元,2018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
旅游业发展也促进了五堡镇生活环境的改变。为了吸引游客,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五堡镇加大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并制定各项制度改善乡村卫生环境。如今,走进五堡镇,现代感十足的街道,整洁美观的院落,美丽的新农村景象跃然眼中,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摘编自《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央广网2019年3月17日)
材料四:
2018年10月12日,四川美术学院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乡村建筑与环境研创中心、艺术与社会创新中心,将以具体实践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积极促进理论和研创成果落地,以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美术学院整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介美术创作实验室、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创新工程中心等校内外资源,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汇聚中外艺术与乡村研究人才,构建跨学科的学术团队,搭建跨文化的学术平台,开展跨文化的学术探讨。
长期以来,学校在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当代艺术走入乡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摘编自《植根乡土振兴乡村四川美术学院成立重庆首个艺术与乡村研究院》,中新网重庆新闻2018年10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0年到2016年,不管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总体上都呈递增的态势,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
B.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相比城镇居民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这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C.2010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正在消失。
D.2013年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持续回落,农村经济发展受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等内容,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
B.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保障。
C.近年来,新疆哈密市五堡镇环境更美丽,产业更兴旺,百姓更富裕,因此,五堡镇坚持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
D.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等方面的案例和项目,是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哪些方面共同努力?根据以上材料简述这些方面各自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化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间断平衡”,意指一个生态在达成平衡之后,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一旦某种因素触发进化的齿轮,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各部分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形成。生物学家将这种新旧之间的交替称之为“蹦移”。
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演化。继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在工业时代,人类已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现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处。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既有的平衡态,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3D打印等新技术的发明,正在将“未来”带到世人面前。新、旧技术革命之间的转移正在发生。这是技术的“蹦移”。
全球化发展类似于生态演化。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轮全球化历程。第一轮是以英国主导,主要表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二轮以美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本、信息、人才的全球流动。而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正在遭遇其本国人民的抗拒,也进入到逆向时期。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秩序,一旦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至少是变化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以当前的情势论,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这是国家的“蹦移”。
新旧交替之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任何人都难免彷徨、犹豫甚至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类似于两百年前欧洲农民面对蒸汽机时的心情。但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不到两三百年工业时代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之中农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和,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享用汽车、冰箱、飞机、高铁等工业制成品,在封建时代即使帝王权贵也不可得之。由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虽然不可能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的。这是增长的“蹦移”。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低垂的果实”被采摘完毕,而要走出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唯有创新和技术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的交替期,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需要发挥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能动性,主动清除那些不合时宜、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冗余,来为新技术的成长壮大开辟空间,留足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迎来几十年连续的增长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政府2013年以来始终矢志不渝推动的“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一方面在中国经济下行之行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另一方面创造出人人都有可能和条件为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以为,这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摘编自冯俏彬《即将到来的大变革》,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蹦移”指某种因素触发了进化的齿轮,旧平衡被打破,新平衡形成的交替现象。
B.人类社会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此前人类已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C.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遭遇本国人民的抗拒,经济逐年衰退,进入逆向时期。
D.因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能让大多数人共享技术进步的红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生态演化类比技术进步、全球化发展和人工智能等在新旧时代变革中的作用。
B.文章在论述技术的“蹦移”时,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打破平衡态的重大作用。
C.文章以英国、美国、中国在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的变化为例,论证了国家的“蹦移”。
D.文章以普通人可享用的工业制成品远超帝王权贵为例,证明现代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比帝王还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如果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回到原点,就会变换成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或更换一批演员。
B.经济衰退源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性,只有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走出经济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
C.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
D.既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又为人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创造条件,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有人说,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启发的一种感情的反映。也有人说,同情要善加控制,否则可能比冷淡无情更有害。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四诊 | 望、闻、问、切 |
八纲 |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
辨证
|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
诊断 |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1.下列关于中医药创新所应坚持的原则,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应以传承为主,它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B.创新应以需求为基,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屠龙术”,实现其应用价值。
C.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百折不挠,深掘精研,这才符合“守恒”原则。
D.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需要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是在“望闻问切”的“四诊”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辩证”分析,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3.材料三阐述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由,请简要概括其阐述的角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各题。
“鬼畜”文化的流行
黄西蒙
随着95后、00后在互联网上话语权的增强,他们偏爱的表达方式,也在影响着网络文化的风向,“鬼畜”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网上看不看“鬼畜”、懂不懂“鬼畜”,已经成为区别年轻网民与“老人”的关键要素。
“鬼畜”爱好者最初只是网络二次元领域的一个小众群体,但伴随弹幕视频在国内的兴起,“鬼畜”视频的制作者与观看者群体愈发壮大。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哔哩哔哩动画网站)上,视频分类中就有专设的“鬼畜”区。截至2019年12月,在百度上搜索“鬼畜B站”,共有6230000个相关结果,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但是,何为“鬼畜”,以及它为何令年轻人着迷,却在舆论场上始终争议不休。甚至有人批评“鬼畜”就等同于网络恶搞,属于网络文化中的低俗文化。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网络文化辞典《破壁书》考证的结果,“鬼畜”最早来自一个叫《最终鬼畜蓝蓝路》的视频,它于2008年发布在一个日本动漫网站上。视频中真人扮演的“麦当劳叔叔”在搞笑音乐的配合下做着夸张的动作,令人捧腹大笑,却又十分怪异。虽然人们并不明白这个视频到底要表达什么,但这种幽默古怪的风格让年轻人颇为喜欢。此后,类似的视频在网上越来越多,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变形、夸张、重复、演绎等形式,对一些经典的荧屏形象加以改造,并配合“音MAD”(一种网络音乐素材的呈现方式)来展现。
因此,“鬼畜”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对经典形象的解构。网络流行文化本身就具备“去中心化”的特征,加上年轻人的丰富创意,“鬼畜”也包含着解构经典的快感。比如,最经典的“鬼畜”视频之一“诸葛亮VS王司徒”,就是对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情节的解构。原版中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在两军阵前痛斥魏国的王司徒,说出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这段对话被很多网友“鬼畜”,变成了极具幽默感的网络视频。越是严肃的对话,看起来一板正经的事物,越有可能成为“鬼畜”素材。
正如英国文化学者苏珊·海沃德在《电影研究关键词》中所指出的,对视频影像的“解构”意味着“反电影”,是对固有的意识形态的反击。因此,越是看起来经典的、严肃的内容,越有可能成为网友解构的对象。“鬼畜”的解构意味也在于此,但也并非所有的经典都可以被“冒犯”。
一方面,“鬼畜”的经典大多是古代历史或国外的题材,极少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内容,然而,电视剧《亮剑》却是个例外。《亮剑》在革命历史剧中原本就颇为另类,主角李云龙并非一贯的革命英雄形象,这也给“意大利炮”“李云龙”等符号“被鬼畜”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被“鬼畜”的往往是经典、严肃形象里偶尔展示的诙谐一面,比如风度翩翩的诸葛亮突然在王司徒面前“爆粗口”,影星成龙在广告里突然发出“duang”的声音等。越是那些出人意料的语言、动作、表情,越容易产生搞怪、反讽的效果。
各种“鬼畜”视频在网上流行,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与之前被批评的网络恶搞类似,它也遭到了“格调不高”“品味低下”等方面的批评。其实,外界不妨对年轻人的娱乐精神保持宽容的理解,其实很多人观看、消费“鬼畜”,只是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只要它不是建立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就不必抡起道德的大棒加以批评。
实际上,“鬼畜”视频潜在的风险,并不是什么文化格调上的,而在法律层面上。比如,一些“鬼畜”制作者随意拼接影视剧中的镜头,如果剪辑、改造内容过多,则有侵犯原版版权之嫌。而且,一些“网红”的头像被任意“鬼畜”,也存在肖像权被侵犯的风险。这些问题才是“鬼畜”的拥趸们需要格外注意的。至于网络文化层面上的“鬼畜”,其发展、演变方向,自然也会随着网络文化的生态改易而变化,观察者不妨多一些耐心,从更漫长的时间尺度上,看看这些“鬼畜”文化最终会成为何种模样。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鬼畜”流行于网络二次元领域的小众群体,而现在看不看、懂不懂“鬼畜”,已经成为区别年龄的重要标准。
B.“鬼畜”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变形、夸张、重复、演绎等形式,对一些经典的荧屏形象改造,并配以相应的音乐。
C.中国近现代历史内容极少被“鬼畜”,“鬼畜”对象大多是古代历史或国外题材。《亮剑》被“鬼畜”是一个例外。
D.“鬼畜”视频也遭到了不少批评,例如类似网络恶搞、格调不高、品味低下等;但这并不是它最大的潜在风险。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鬼畜”文化源头是日本动漫网站上一个搞笑视频,这个视频也奠定了“鬼畜”文化一以贯之的幽默古怪的风格。
B.网络流行文化本身具备“去中心化”的特征,加上年轻人的创意,“鬼畜”视频常常选择一板正经的事物为素材。
C.苏珊·海沃德对“鬼畜”文化有深入研究,她认为“鬼畜”解构经典和严肃的本质是针对固有的意识形态的反击。
D.“鬼畜”视频制作很难摆脱侵犯版权和肖像权之嫌,但作为一种网络文化,它还会有变化,我们需要耐心的观察。
3.从全文来看,“‘鬼畜’文化的流行”原因有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各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青、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警察阿斯托弗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溜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环境描写突出了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
B.对一家人呼气像各种云雾的描写,既反映沉重的生活,又符合人物的形象特点。
C.上学孩子分不清树木和广告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属于情节的夸张变形。
D.小说以月光下的锯木声结尾,表现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后的轻松、愉快和自得。
2.小说展现出可笑又可悲的基调,请概述马可瓦多一家可笑又可悲的表现。
3.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者塑造公路警察阿斯托弗这一形象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