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文字有三处表述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目前,教育培...

下面文字有三处表述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目前,教育培训需求旺盛。但培训市场蓬勃发展,必然产生许多问题。据统计,有58.7%的受访者称曾被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欺骗过。只要禁止培训机构发布虚假广告,就能完全避免培训机构的欺骗行为。我国还没有针对培训市场的立法,教育培训的行政管理权限不清晰。如果有了专门的立法,就一定不会有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等乱象。

①培训市场蓬勃发展,不一定产生许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禁止培训机构发布虚假广告,不一定完全避免培训机构的欺骗行为。 如果有了专门的立法,不一定不会有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等乱象。 【解析】 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此题,第一步,读文段,明大意,通读文段,把握文段话题,概括文段大意。在这一步中就要注意文段中具有因果、条件、包含、矛盾等关系的句子。第二步,看例句,定方式,此步骤与仿写句式有相同点,要求所填句子与所给例句形式上基本一致,表述方式上基本一致。第三步,明错误,巧推导,首先明确例句对应的原文所出现的逻辑问题,以便在寻找其他错误时有方向,然后再读原文,依据前面分析,推导错误,并参照例句方式组织答案。第四步,回原文,求合理,结合例句及原文,审视答案是否合理。 本题,“只要禁止培训机构发布虚假广告,就能完全避免培训机构的欺骗行为”逻辑关系错误,太绝对化,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因而改成条件关系“只有……才”;“如果有了专门的立法,就一定不会有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等乱象。”说法太绝对,制止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仅有立法是不够的,故此句可改为“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做人如水,不一定汪洋一片、波澜壮阔,但须清澈明净让人回味

材料:

花    树     山

挺拔伟岸    清逸秀丽    芳香四溢

千姿百态    傍花随柳    高大巍峨    艳丽娇媚    枝繁叶茂    姹紫嫣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种食材,千搭万配,       。然而这变化只是它的壳,它的核可是它的物性。爷爷说,所有的食材都有物性。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只要你先懂得物性,就能把食材做好。古人说:“以物循性,以性循法,以法循烹。”爷爷只去专门的面店买面,去专门的鱼店买鱼……那些老板都会       地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爷爷。他们说,爷爷是最懂物性的人,把这些好东西给爷爷,就是给了对的人。

懂得了物性,就抓住了食材味道的关键。食材的好味道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你吃了就知道,这是小白菜的味儿,这是春荠菜的味儿,这是夏荠菜的味儿,……另一种是复杂的。这种食材的味道往往很有个性,它的优点很鲜明,缺点也很鲜明,比如羊肉的膻、猪肉的腥。彰显它们的优点,去掉它们的缺陷,这就是       。这就得用调味料来平衡和协调。不过,调料存在的使命就是为了让主料的味道更好,所以一定要用得       。当你觉得某道菜调料味太重的时候,如果不是厨师水平有问题,(      ),才会需要重调料来遮蔽以哄骗食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变化无穷  不约而同  扬长避短  恰到好处

B.瞬息万变  不约而同  取长补短  恰到好处

C.变化无穷  不期而遇  扬长避短  不温不火

D.瞬息万变  不期而遇  取长补短  不温不火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只要先懂得物性,就能把食材做好,所以物性是食材的生命。

B.你只有先懂得物性,才能把食材做好,所以物性是食材的生命。

C.你只有先懂得物性,才能把食材做好,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

D.你只要先懂得物性,就能把食材做好,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一定就是食材本身有问题——可能是食材不够新鲜了

B.那一定就是食材本身有问题——肯定是食材不够新鲜了

C.可能是食材不够新鲜了,只有食材一定有问题了

D.或者是食材不够新鲜了,只有食材一定有问题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烽火扬州路”形成对比,写出百姓迎神赛会的场景,说明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内外两方面揭示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鹦鹉

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隐在江南见到已被剪去翅膀关进雕笼的鹦鹉;他劝慰鹦鹉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里毕竟比老家要暖和。

B.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话说明白了就难以飞出牢笼;这也是在劝自己,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

C.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人工喂养,嘴渐红,语甚巧,深得主人怜爱;鹦鹉对其主人更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D.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声,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

2.这两首唐诗中的鹦鹉的遭遇有何相同?两位诗人借鹦鹉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亲,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信阳候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学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刺举”,一谓探查举发,派人刺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文中用后一意。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服中的麻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为丧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年少至孝,为人洁身自好。因父亲得罪县令被关押,他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感动,释放了他的父亲;老师焦永因事被拷问,乐恢却没有为他疏通关系。

B.乐恢清正廉洁,做事正直无私。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他,他却举政子为孝廉;在司空牟融府任职期间,避第五伦同乡之嫌,荐杜安代己,受到好评。

C.乐恢不畏权贵,弹劾多名重臣。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书弹劾;宪弟欲与其交好,乐恢因恨其不依附自己,也予以谢绝。

D.乐恢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妻子劝他明哲保身,他仍然上书劝谏;因意见未被采纳,他称病退职,后在窦宪鼓动下,州县官吏胁迫乐恢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