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刘定中先生在散文诗《人生需要呼唤》中写到: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刘定中先生在散文诗《人生需要呼唤》中写到:儿时,只要听到一声妈妈的呼唤,就破涕为笑了;青年时,只要听到一声恋人的呼唤,就转愁为喜了;中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儿女的呼唤,就苦累全消了;老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孙儿的呼唤,就返老还童了。

在人生之路的艰难跋涉中,这一声声的呼唤是春天的鲜花,是夏天的清泉,是秋天的果实,是冬天的炉火,是一支最甜美的歌,是一首最动人的诗……

你对人生需要呼唤是怎么看的?请结合生活实际,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人生呼唤,警醒的力量 散文家刘定中先生在《人生需要呼唤》中写道:儿时,只要听到一声妈妈的呼唤,便能破涕为笑;青年时,只要听到一声恋人的呼唤,便能转忧为喜了;中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儿女的呼唤就苦累全消了,老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孙儿的呼唤,就返老还童了……我认为,人生需要呼唤,带来警醒的力量和精神的鞭策。 在生活上,人生需要呼唤。呼唤是一个人改过的良药,正如苏轼所说的“改过不吝,从善如流”一样,改正过错不要吝惜,听从正确的意见要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迅速自然。因为谁都会犯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犯了错误还执迷不悟,就需要正义的呼唤。正如苏东坡年轻时写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流露出一个少年的轻狂与傲气。一个老者看出了他的傲气,当面测试他,结果苏轼出了丑。老者提醒是呼唤他的理性,后来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文豪。可见,呼唤让人理性。 在事业中,人生需要呼唤。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在喜欢与时代需要面前,立志服务于祖国,改变喜好很难,这就需要伯乐与导师的呼唤。熊庆来慧眼认识埋头苦读的华罗庚,华罗庚睿眼识别苦读的陈景润一样。在不同人生阶段,如能遇上呼唤的导师,那么人生将会与众不同。呼唤的作用相当于警醒,可能会改变人生轨迹。孙家栋1948年在地下党哥哥孙家楠的呼唤下,放弃喜欢的桥梁专业,选择学工科,考入哈工大预科学习俄语,后来为“两弹一星”和“北斗”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孙家栋常说:祖国的呼唤就是我的选择。 在迷茫时,人生需要呼唤。迷茫的人生需要呼唤警醒,唤醒调整迷失的方向。如果能发挥长处,便快速找到自我的位置,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找到位置很难,但呼唤中可以找到。高凤林,普通的焊接工人,却成为长征火箭的“心脏”发电机的焊接核心技术人才;时传祥,普通掏粪工人,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劳模热,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们当初都是普通人,或许都不愿意做苦累脏工作,但呼唤使他们立足岗位,干一行爱一行,最终成为模范人物,如果没有呼唤结果怎样? 呼唤意味警示,将人从歧路中换回,找到初心,砥砺前行。尽管辛苦劳累,但也拼得一世芳华;尽管困难挫折,但奋力搏后笑傲天下;纵使青丝尽染华发,人生的呼唤从未停止……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你的青春可以迷茫,但你的人生需要呼唤。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词:破破涕为笑,转愁为喜,苦累全消,返老还童,春天的鲜花,夏天的清泉,秋天的果实,冬天的炉火,最甜美的歌,最动人的诗。 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提示语通过诗意的语言形象具体地阐释了呼唤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自身的生命体验。要求中明确提出结合生活实际阐释对人生需要呼唤的看法,论证时注意结合现实的鲜活材料,使文章有一定的深度。 【立意】 人生需要呼唤,这是一种警醒的力量 人生呼唤,适时必须 呼唤虽真情,不可依赖 人生的呼唤,给世界温暖 人生需要呼唤,让心灵诗意栖息 人生的呼唤给生命方向 【素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年前,国家“千人计划”出台,当海外学子黄大年听到祖国呼唤,毅然地卖掉英国的两个诊所,决然地选择回国,放弃在国外高薪生活。在黄大年团队的努力下,攻克该领域的瓶颈,为中国探测领域填补40多项空白。祖国呼唤,让漂泊的游子舍弃一切回归怀抱,因为母亲的呼唤,让天涯海角的游子倍感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关怀。 俞敏洪怎能选择筹建新东方,打造教育航母?如果不听从内心的呼唤,马云怎能放弃教师行业,组建阿里,打造互联网支付王国?、内心深处的信念与呼唤,督促人努力向学,激励拼力创造,为人前进指引方向。心之所向,即便逆旅,一叶扁舟也要前往。 近年来,网络成为人们交往交流的重要载体,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网友们热议。细微的错误会被放大并被网友们指出,正是因为这些来自社会的呼唤,才让我们及时意识到身上的弱点,让我们及时改正,避免因小小的失误而酿成不可收拾的大错。这种呼唤的善意,是一种无私的提醒,是一种改正错误的勉励。劝学善学,“学不可以已”是荀子的呼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是韩愈的呼唤;“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是宋濂的呼唤。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人生需要呼唤”这一中心论点从“孩子需要呼唤”“中年人需要呼唤”“老年人也需要呼唤”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文字有三处表述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目前,教育培训需求旺盛。但培训市场蓬勃发展,必然产生许多问题。据统计,有58.7%的受访者称曾被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欺骗过。只要禁止培训机构发布虚假广告,就能完全避免培训机构的欺骗行为。我国还没有针对培训市场的立法,教育培训的行政管理权限不清晰。如果有了专门的立法,就一定不会有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等乱象。

①培训市场蓬勃发展,不一定产生许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做人如水,不一定汪洋一片、波澜壮阔,但须清澈明净让人回味

材料:

花    树     山

挺拔伟岸    清逸秀丽    芳香四溢

千姿百态    傍花随柳    高大巍峨    艳丽娇媚    枝繁叶茂    姹紫嫣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种食材,千搭万配,       。然而这变化只是它的壳,它的核可是它的物性。爷爷说,所有的食材都有物性。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只要你先懂得物性,就能把食材做好。古人说:“以物循性,以性循法,以法循烹。”爷爷只去专门的面店买面,去专门的鱼店买鱼……那些老板都会       地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爷爷。他们说,爷爷是最懂物性的人,把这些好东西给爷爷,就是给了对的人。

懂得了物性,就抓住了食材味道的关键。食材的好味道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你吃了就知道,这是小白菜的味儿,这是春荠菜的味儿,这是夏荠菜的味儿,……另一种是复杂的。这种食材的味道往往很有个性,它的优点很鲜明,缺点也很鲜明,比如羊肉的膻、猪肉的腥。彰显它们的优点,去掉它们的缺陷,这就是       。这就得用调味料来平衡和协调。不过,调料存在的使命就是为了让主料的味道更好,所以一定要用得       。当你觉得某道菜调料味太重的时候,如果不是厨师水平有问题,(      ),才会需要重调料来遮蔽以哄骗食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变化无穷  不约而同  扬长避短  恰到好处

B.瞬息万变  不约而同  取长补短  恰到好处

C.变化无穷  不期而遇  扬长避短  不温不火

D.瞬息万变  不期而遇  取长补短  不温不火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只要先懂得物性,就能把食材做好,所以物性是食材的生命。

B.你只有先懂得物性,才能把食材做好,所以物性是食材的生命。

C.你只有先懂得物性,才能把食材做好,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

D.你只要先懂得物性,就能把食材做好,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一定就是食材本身有问题——可能是食材不够新鲜了

B.那一定就是食材本身有问题——肯定是食材不够新鲜了

C.可能是食材不够新鲜了,只有食材一定有问题了

D.或者是食材不够新鲜了,只有食材一定有问题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烽火扬州路”形成对比,写出百姓迎神赛会的场景,说明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内外两方面揭示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鹦鹉

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隐在江南见到已被剪去翅膀关进雕笼的鹦鹉;他劝慰鹦鹉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里毕竟比老家要暖和。

B.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话说明白了就难以飞出牢笼;这也是在劝自己,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

C.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人工喂养,嘴渐红,语甚巧,深得主人怜爱;鹦鹉对其主人更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D.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声,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

2.这两首唐诗中的鹦鹉的遭遇有何相同?两位诗人借鹦鹉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