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意逆志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欣赏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古典诗歌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然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典诗歌,我们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在解读字词诗句的过程中,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这些语汇,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尽人皆知的边塞诗,而明代杨慎就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没有注意到诗中“孤城”“杨柳”“玉门关”等重要意象的特定含义。在汉唐诗歌中,“孤城”往往与戍边士卒的乡思有关;“杨柳”一词既有折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曲,均有惜别之意;而“玉门关”亦和征夫离情有关。所以,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些意象,梳理出作品的意脉,自然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另外,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对欣赏古典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诗,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情趣。如,杜牧《山行》一诗,不少欣赏着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是,如果我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此诗首先写了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天色之“晚”,诗人显然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闲看景,但诗人在第三句却置天晚、秋寒、山元、径斜于不顾,“停车”赏看枫林,这就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这“停”与“行”的矛盾,恐非有山行经验者不能深悟。
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都被后人赋予了新的寓意。所以,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1.从原文看,下面对“以意逆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鉴赏流程中如果不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又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就可能无法领悟诗歌中蕴含的生活情趣。
B. 欣赏诗歌的关键在于“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
C. 诗歌鉴赏应立足全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主旨,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揣摩作者的本意。
D. 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诗歌鉴赏过程中,可能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本意,甚至会有新的旨趣,新的解读。
2.对“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诗歌鉴赏中,解读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特定含义,如果阅读时望文生义,就会出现理解偏差。
B. 在诗歌鉴赏中,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由于历史的积淀,这些常用词语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阅读时望文生义,必会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
C. 在诗歌鉴赏中,要对词句准确解读,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的理解。
D. 在诗歌鉴赏中,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解读,更偏重于对字义、词义的正确理解。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明人杨慎解读《凉州词》是讽刺作品,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的,后人也常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表现受冷落、被忽视,这些解读都是不正确的。
B. 一些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句表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这种解读也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所以作者认为这种解读也是正确的。
C. 古典诗歌中的语辞与今天相隔甚远,所以欣赏古代诗歌时要准确解读诗歌的诗句、文辞。
D. 诗歌鉴赏要准确解读诗句文辞以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不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刘定中先生在散文诗《人生需要呼唤》中写到:儿时,只要听到一声妈妈的呼唤,就破涕为笑了;青年时,只要听到一声恋人的呼唤,就转愁为喜了;中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儿女的呼唤,就苦累全消了;老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孙儿的呼唤,就返老还童了。
在人生之路的艰难跋涉中,这一声声的呼唤是春天的鲜花,是夏天的清泉,是秋天的果实,是冬天的炉火,是一支最甜美的歌,是一首最动人的诗……
你对人生需要呼唤是怎么看的?请结合生活实际,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下面文字有三处表述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目前,教育培训需求旺盛。但培训市场蓬勃发展,必然产生许多问题。据统计,有58.7%的受访者称曾被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欺骗过。只要禁止培训机构发布虚假广告,就能完全避免培训机构的欺骗行为。我国还没有针对培训市场的立法,教育培训的行政管理权限不清晰。如果有了专门的立法,就一定不会有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等乱象。
①培训市场蓬勃发展,不一定产生许多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做人如水,不一定汪洋一片、波澜壮阔,但须清澈明净让人回味
材料:
花 树 山
挺拔伟岸 清逸秀丽 芳香四溢
千姿百态 傍花随柳 高大巍峨 艳丽娇媚 枝繁叶茂 姹紫嫣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种食材,千搭万配, 。然而这变化只是它的壳,它的核可是它的物性。爷爷说,所有的食材都有物性。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只要你先懂得物性,就能把食材做好。古人说:“以物循性,以性循法,以法循烹。”爷爷只去专门的面店买面,去专门的鱼店买鱼……那些老板都会 地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爷爷。他们说,爷爷是最懂物性的人,把这些好东西给爷爷,就是给了对的人。
懂得了物性,就抓住了食材味道的关键。食材的好味道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你吃了就知道,这是小白菜的味儿,这是春荠菜的味儿,这是夏荠菜的味儿,……另一种是复杂的。这种食材的味道往往很有个性,它的优点很鲜明,缺点也很鲜明,比如羊肉的膻、猪肉的腥。彰显它们的优点,去掉它们的缺陷,这就是 。这就得用调味料来平衡和协调。不过,调料存在的使命就是为了让主料的味道更好,所以一定要用得 。当你觉得某道菜调料味太重的时候,如果不是厨师水平有问题,( ),才会需要重调料来遮蔽以哄骗食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变化无穷 不约而同 扬长避短 恰到好处
B.瞬息万变 不约而同 取长补短 恰到好处
C.变化无穷 不期而遇 扬长避短 不温不火
D.瞬息万变 不期而遇 取长补短 不温不火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只要先懂得物性,就能把食材做好,所以物性是食材的生命。
B.你只有先懂得物性,才能把食材做好,所以物性是食材的生命。
C.你只有先懂得物性,才能把食材做好,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
D.你只要先懂得物性,就能把食材做好,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一定就是食材本身有问题——可能是食材不够新鲜了
B.那一定就是食材本身有问题——肯定是食材不够新鲜了
C.可能是食材不够新鲜了,只有食材一定有问题了
D.或者是食材不够新鲜了,只有食材一定有问题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烽火扬州路”形成对比,写出百姓迎神赛会的场景,说明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内外两方面揭示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