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梓人①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梓人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值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注] 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善材  度:计算 B.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者 货:财物

C.隙宇而处焉 佣:做佣人 D.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感激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的一组是(  )

①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②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③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④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⑤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⑥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的工人。

B.作者认为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与梓人建造房屋的作法是一样的。

C.梓人虽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但他在建造房屋中有很高的才能,是个能者,智者。

D.作者通过塑造梓人的形象提出了对宰相治国的美好设想:不要事事亲自去做,而要把握方针大计,善于用人,“相道得而万国理矣”;而且还要制定并坚决执行既定的法规,像梓人依绳墨规矩指挥匠人、建好房屋一样。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2)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3)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1.C 2.D 3.A 4.(1)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2)这完全可以让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3)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它保存起来。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理解。 C项,“愿佣隙宇而处焉”意思是“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佣”,租。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筛选的要求,如本题“全部直接表现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的一组”,然后根据“直接”“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这两个条件进行排除。 ③说的是为相之道,④是天下人对处理好相道的一国之相的赞赏,⑥“我”对梓人的赞赏,不是直接表现梓人的才能,而是间接。这三句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的工人”错误,作者吃惊之处在于梓人能力高超,而不是因为他没写其他工匠的姓名。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故”,所以;“食于官府”,状语后置句,到官府干活谋生;“受禄”,得到工资俸禄;“作于私家”,状语后置,到私家干活;“直”,工钱。第二句中,“是”,这;“佐”,辅佐;“相”,治理;“法”,效法;“乎”相当于“于”,比。第三句中,“梓人”,木匠;“类”,相似;“故”,因此;“书”,动词,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然终不遇。         终:自始至终

C.使骑逐而追之。     骑:坐骑

D.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平时的志节和行为

2.下列句子中的字与“因谓之方山子”的“之”含义完全一样的是( )

A.余谪居于黄,过岐,适见焉:焉

B.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其

C.而岂山中之人哉:之

D.方山子傥见之与:之

3.以下句子中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是( )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

B.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粪土

C.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悍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从事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方山子是一个在光州和黄州一带隐居的人。

B.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到了晚年就隐居在了光州和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方山子也很惊讶地询问我之所以到这里的原因。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许多不同寻常的人,常常假装成癫狂不干净的样子。

5.方山子安贫若素,以下选项体现了这一性格的是( )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2)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3)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4)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5)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A.(1)(2)(5) B.(2)(3)(4)

C.(1)(4)(5) D.(1)(2)(4)

6.下列对这段古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方山子真名陈慥,字季常,与本文作者素有交情。本文作者被贬官到黄州时,同方山子不期而遇,与二人初次见面至少已经有十九年光景了。

B.方山子出身富贵豪门,然而他却抛弃了荣华,放弃了拜官封爵,宁可过着贫寒的隐居生活,并能自得其乐。

C.本文作者用开门见山的手法介绍了传记主人公方山子的姓名家世。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十九年前主人公游西山射杀飞鹊的事情,体现了方山子的侠气。

D.从作者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山子之所以成为与世无争的隐士,与其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有些消极。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短文《炳烛而学》,完成后面练习。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注:①师旷,盲乐师,名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臣___________             ②少而好学,日出之阳____________

③盲臣敢戏其君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 D.何不试之以足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短文《济阴贾人》,完成后面练习。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向许百金,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石又覆。(介词,在)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之贾人____________    ②许百金_______

③舟于石又覆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译: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     译: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     译: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     译: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要求句中能运用成语或格言警句。

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后面练习。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其足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吾忘持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宁信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诵读课文后,根据下图的提示,在空缺①、②处填出相应内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