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翻译划线的句子。
江乙对荆宣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
(注)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1)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 B.杀人如不能举:尽
C.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项王曰:“沛公安在?” B.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C.夫晋,何厌之有? D.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范增数目项王
⑦ 道芷阳间行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①吾其还也。 ②君知其难也。
C.①秦王还柱而走。 ②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
D.①若属皆为所虏。 ②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 沉思的“稻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