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消极的避世情感。诗歌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其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了藏在这种情趣下面的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诗人由此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观点二】虽然避世,但是情感并不消极。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这种情怀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高洁人格的珍视,表现出洁身自好的品格,是对个人独立意志的肯定,不能说是消极的。“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些描写也表明,诗人是生活在世俗之中,没有绝尘而生,身处俗世而又高于俗世,其品格值得推崇。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人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其次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还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注意把评价观点态度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然后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本题:
消极:“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那隐居之处的石门和松林间小径还是一如既往的清冷寂寥,唯有我这一个隐者孤身来往。 诗句描写的是夜晚诗人返回鹿门的隐居之处时所看到的景致。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制。一轮冷月的映照下,效百年前的隐士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还是像当年那样寂静冷落。 或许庞德公当年也是如此往来其间,如今自己自由来往,既是追慕古人的高雅情趣,也是实现自己心中的隐逸愿望。“自”既是寂寞,也是悠然。远离尘份,自来自往,与山林为伴。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燃,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静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的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和谐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积极: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所以说这种情怀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高洁人格的珍视,表现出洁身自好的品格,是对个人独立意志的肯定,不能说是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