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找恩人
韦名
建涛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找到女儿的救命恩人,给他恭恭敬敬地鞠个躬,道声歉。
女儿描述的救命恩人是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说话不卑不亢,眼睛不大不小,头发不长不短的中年男人。
那天上午,事情太突然了:站在马路边等车的她发现一辆车疯了一样向自己狂奔过来。小嘴张得巨大的她,既说不出话,也挪不动身子,眼睁睁看着车子朝自己飞奔过来……就在车子要撞上她的刹那间,她被一个人扑倒在路边的绿化带上——疯狂的车子从女儿刚刚站着的地方呼啸而过。
和女儿一起倒在绿化带上的中年男人扶起了脑子一片空白的女儿。女儿却站不稳,蹲在绿化带上,瑟瑟发抖。
“没事了!”中年男人扶起女儿。
惊魂未定的女儿终于抬起了头,看到了中年男人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女儿连一声谢谢也没说,只呆呆地望着沾了一身泥水的中年男人头也没回地消失在马路上。
救了女儿一命,女儿却来不及对恩人道声谢,建涛心里不安,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亲口向恩人道谢!
为了心中这一声谢,多少年,只要一有空,建涛就四处寻找恩人。
这样的恩人,在芸芸众生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无异于稻仓中的一颗稻谷,找这样一个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执着的建涛却不言弃,一直在寻找恩人。
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建涛也做了很多和恩人一样的好事,成了别人嘴里的恩人。
女儿就在建涛不断寻找恩人的日子里逐渐长大,成了別人的女人——尽管建涛心里不大乐意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的儿子,一直对女婿很冷淡,可看到女儿后来又拥有了自己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建涛认了。
看到女儿的幸福,建涛寻找恩人的决心更加坚定。
多年寻找未果。建涛不仅不放弃,还在家里亲自给恩人画像,画像眉心间有黑闪闪的痣。
建涛画了一张又一张,画完就让女儿认,每一张画,女儿都说像又不像。
画到后来,建涛把中年恩人画成了老年恩人:皱纹加深了,头发变白了……当然,唯一不变的是眉心间的那颗痣。
女儿说,除了那颗痣,父亲画的恩人怎么越看越像父亲自己。
突然有一天,女儿告诉建涛,她想和男人带着女儿去遥远的地方看望从未谋面还在服刑的家公。
建涛欣慰地点了点头。
女儿一家去了遥远的地方,建涛继续画像寻找恩人。
女儿从遥远的地方一回来,就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建涛,“爸!我找到了!找到了!”
“找到了什么?”建涛一脸茫然。
“恩人!”女儿说时,眼里闪着一丝亮光。
“在哪?”建涛停下画像,盯着女儿。
“在遥远的地方!”女儿眼里的那丝亮光不见了,“家公眉心间就长着那颗我永远忘不了的黑痣!”
“……”建涛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
“可他看着我们三个,听我激动地讲15年前的那一刻,始终不承认他曾救过我!”女儿有点灰心。
“你确定?”建涛很久才回过神来。
“爸,错不了,就是他。”女儿又激动起来,“可他为什么不承认这一切呢?”
“谢谢你!”尽管亲家公和建涛画的像一点儿也不像,但一见面建涛还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深深地深深地给亲家公鞠了一躬。
“谢谢你!”亲家公也深深地给建涛回了一鞠躬。
建涛提醒亲家公:15年前的那天早上,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当时车少人稀的马路朝公安局走去……女儿就是那天那个时段在那段马路被一个眉心有痣的中年男人救起的!
亲家公却一脸平静。
“我女婿你儿子说,你那天出门的样子他永远忘不了!我女儿你儿媳说,你眉心间的黑痣她也永远忘不了!”
亲家公静静地听着,轻轻摇了摇头。
看着平静如水的亲家公,建涛没再继续说下去:来看望亲家公之前,他找到了当年接待亲家公
自首的警官。警官说了一个细节,亲家公自首时衣服上一身泥水,十分狼狈。
建涛又隔着厚厚的玻璃给亲家公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监狱会客室。
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节,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如何寻找,结果如何。
B.小说中前后有照应,如后文中提到的警官说的“衣服上一身泥水”的情节就照应了前文。
C.“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救命恩人的标志,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
D.小说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在刻画恩人时使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
3.小说结尾说“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意味深长,请予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邰丽华:生命的雀之灵
如果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都是因为某件事物的独特意义与自己精神取向中的某一敏感区域“触电”,那么,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次“触电”来自欣赏青年聋哑舞蹈艺术家邰丽华的舞蹈《雀之灵》并结识她。
《雀之灵》这个舞是1986年由杨丽萍创作并首演的。但是,这位年仅25岁的聋哑姑娘是在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赋予了《雀之灵》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和邰丽华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会客室。很难想象站在面前的这个清秀的女子就是舞台上那个充满灵动的舞者,她眉宇顾盼中流露出的那种婉约更是让人充满了爱怜。因为交流不便,我的问题必须要先告诉手语老师,而手语老师再将我的话转达给她,然后她以很美的手势将自己的意思告诉手语老师,然后才是我。她的表达简单、纯净,纯净地让我知道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采访的目的,所以,我们最终约定,将采访放到网络上用QQ进行。于是,一个特殊的没有阻隔的交流让我真正领略了一个醇美的世界。
音乐是舞蹈天生的催化剂,正是靠着音乐的刺激,舞蹈家们才能将自己所有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为躯体的流动。一曲《雀之灵》有多少节拍,她没有仔细计算过,但是我算过,700个左右,对于完全处在无声世界里的邰丽华来说,要想让舞蹈和这700多个节拍完全合拍,惟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重复到最后的时候,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支永远随时为她响起的乐队。
长期的无声世界使邰丽华有一种正常人无法拥有的平静心态,她用躯体的舞蹈为自己的生命刻画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用心灵的音乐为自己的人生勾勒一曲曲完美的奏鸣。每次起舞,她就将自己带入快乐无比的心灵世界,在婀娜的旋转中找寻自己生命中的足印。
如果说其他艺术家的舞蹈注重给观众带来的是艺术的完美,那么邰丽华的舞蹈则在这种完美之外给观众带了梦想与爱。从1992年开始,邰丽华的舞蹈艺术之路开始趋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她用自己对舞蹈艺术独特的心灵体会为世界很多地方的观众带去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
1992年10月,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应邀演出的,都是当今世界上舞蹈界的超级明星和著名舞蹈家,邰丽华作为惟一的残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在观众为这个残疾人艺术家抱以热烈的喝彩和掌声后,本次艺术节的艺术总裁激动地对她说,“与同台的超级明星们相比,你毫不逊色”。
如今的邰丽华,已经把自己融入了《雀之灵》。每当大幕拉开,舞台灯光亮起,舒缓的音乐声徐徐飘渺,轻灵舞动的,仿佛就是一只美丽而充满灵性的孔雀,在寂静的山林、在如茵的草坪、在潺潺的溪畔,徜徉、曼舞……一颦一笑、一举一止,都那样出神入化,都那样恰到好处。人们欣赏到的,并不只是美丽动人的雀之形,而是充满神魄和魅力的“雀之灵”。实际上,能舞出神韵来的,不只是《雀之灵》,邰丽华表演的每一个舞蹈中,都是这样。这正是她的舞蹈成功之处,也是最为感人之处。同是少女角色,却能巧妙地通过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的细微不同。在《雨林》中,她演活了傣族姑娘的率真可爱、活泼奔放,任长发飘洒,欢跃山林,展示着勃动的青春;……在《千手观音》中,12位女孩、24只手,融成一尊金光闪闪的吉祥观音,所有的意境,似乎都凝结在邰丽华那颇带禅意的含蓄表情之中。她脸上虽无一丝媚笑,但在目光流盼、眉宇舒展、玉指轻拈之间,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与吉祥的祝福……
邰丽华的舞蹈如诗如画,含意隽永,不仅可以使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讴歌了生命的尊严、价值和伟大的人类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于弘扬华夏文化、人道主义和文明友爱,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无国界文明艺术节”上,被誉为“美与友谊的使者”。尽管她还很年轻,还是因其杰出的才华与贡献,而被业内人士推选为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如果说艺术的境界就像海洋,需要用一生不断去跋涉,搏击那种惊涛骇浪,那么人生的过程却如湖水,只要能容人浅浅地濯足,体味其中静谧的清冽。
我问她残疾人自己的舞蹈是什么样的舞蹈,她说:“现在的舞蹈都是正常人帮助编排的,那是正常人的舞蹈,我希望能创造出残疾人自己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要让盲人可以‘看’,让聋哑人可以‘听’,让肢体残疾的人可以‘演’,要让所有残疾人可以共享舞蹈艺术的完美境界。
(节选自新华社网络中心经伟涛《邰丽华:生命的雀之灵》)
1.对文本内容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说他第一次触电是因为结识了邰丽华并欣赏了她的舞蹈《雀之灵》。
B.作者说,音乐是舞蹈天生的催化剂。邰丽华正是靠着音乐的刺激,才将自己所有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为躯体的流动。
C.《雀之灵》是邰丽华独自表演的舞蹈更多地展现个人的艺术魅力,而《千手观音》是由12位女孩集体表演的更多地展示相互之间的默契协作。
D.邰丽华希望残疾人不仅能用独特的方式表演舞蹈,而且能创造出残疾人自己的舞蹈形式,让所有的残疾人能够共享舞蹈艺术的完美世界。
2.下列对人物通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人物通讯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写得十分感人。
B.第2节“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是说邰丽华跳舞时不需要音乐和节拍也能跳出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C.通讯第4节用具体数字说明邰丽华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苦行僧般的毅力意志艰难坚毅地将《雀之灵》舞蹈的音乐节拍一个个深深刻进心灵的经过。
D.作者认为,邰丽华用舞蹈书写了灿烂的人生,邰丽华用舞蹈将中国残疾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展现给了世界。
3.相据文本内容,请概括出邰丽华在舞蹈艺术上演绎成功人生的原因,并加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中国文人画的美学追求
郭守运
先秦时期的儒家野是与文、礼相对的,其多指为粗鲁、不文雅的行为或人,这与儒家文化推崇仁义礼孝的崇高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义,都与礼息息相关,孔子极其重视礼教,认为人应当严格遵守礼教,因而提出了不知礼,无以立也,这可以说具有一种克服野的过程。人们通过学习高尚的仁义思想和礼仪规范,以此摆脱原本的野蛮、粗俗人性,趋向于文明与崇高,从而成为一名君子。
与儒家之野不同的是,道家庄子之野要多的是一种人性的本真、放逐与无奈,即精神自由上的天性追求和灵魂放逐。道法自然是道家的主旨,法天贵真是庄子的思想精髓,强调人性的本真在世界上具有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质朴、与自然相通、使人本性不受外在事物拘束的重要性。漫游是庄子一生当中主要的生活方式。这种漫游可以是实质意义上的漫游,也可以指精神上的漫游,如《庄子齐物论》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将是一种无奈叹息之后的解放,天地、万物都好像和我合为一体,与大自然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共存关系,这也是庄子最终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获得了真正的精神自由。这种野而游的思想,对于古代艺术家和古代哲学、美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于是,庄子所见的野已不是荒凉、偏僻的,而是质朴、天然的。以庄子为开端,文人视野中的野由文明的对立物变为文明的反叛者。而从文学角度看,喜用野字是杜诗的一大特点,惯用带野字与之有关的意象,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一大奇观。据不完全统计,杜诗中仅冠以野字意象的诗作就有近百首。由文学兼及书画艺术,野趣横生就在无意或有意间形成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画合一的意境也随之出现了。
在以玄学为主导思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以自然为内核的野的精神得到更为广泛的发扬,庄子开启的追野、慕野之风,受到文人的推崇和效仿,野字频频出现在文人的诗赋创作中,如原野萧条兮烟无依,云高气静兮露凝衣,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等等,这些诗作无不显露出空阔寂寞的旷野之景和文人寄情山水、渴望皈依的野逸之趣。此外,刘勰、钟嵘等人的理论著作中,对野的论及也具有了褒扬之义,成为新的文学批评标准,野字由此也摆脱了先秦儒家所谓的粗鄙之义,转而具有了本真、质朴的哲学之思,成为审美意义上的范畴。美学范畴中的野,抛开了文明、教化的外衣,以道家精神为旨归,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下,迸发了一系列的野趣审美追求与审美旨趣,包含有江湖之趣、枯淡之趣、闲放之趣、林业散逸之趣,凡此种种野趣,往往见诸历代艺术领域,尤以宋元两代文人画为盛。
野趣指向真。与宫廷画呈现出的雍容华贵之风不同,文人画是一种体现自我、性灵所衷的艺术形式。绘画者的这种崇野之趣,既舒展了画家的心境,使其可以在野性的、自由的旷野、山坡、草地、溪流、怪石间恣意发挥情感,又能提供丰富的艺术素材,落笔挥洒,用线条的形式表现自我的心境。因而,画作完成之后展现在画家自己和鉴赏者面前的,是富有野性、生机和活力的自然之画。观画之时,一种抑制不住的自然的野趣、一种浑然天成的旷野之风扑面而来,使人不由得被这种高尚、纯粹的野趣所吸引和俘虏。因此野趣成为文人画的重要的审美心理归属,也成为艺术家常见的审美情调追求。
(本文有删改)
1.关于儒家之野与道家庄子之野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之“野”指粗鲁、不文雅的行为或人,是与“文”、“礼”相对的。孔子提出了“不知礼,无以立也”,这是一种克服“野”的过程。
B.道家庄子之“野”是精神自由上的天性追求和灵魂放逐。“道法自然”是庄子的主旨,“法天贵真”是道家的思想精髓。
C.人们只要摆脱了原本的野蛮、粗俗人性,就能学习高尚的仁义思想和礼仪规范,以此趋向于文明与崇高,从而成为一名“君子”。
D.庄子所见的“野”是质朴、天然的。他开启的追“野”、幕“野”之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文人的推崇和效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阐述了人与大自然形成和谐的共存关系,获得了真正的精神自自。这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B.美学范畴中的“野”,抛开了文明、教化的外衣,迸发出的“野趣”审美追求与审美旨趣,在宋元两代文人画中有充分的展现。
C.漫游是庄子一生的生活方式,既是实质意义上的漫游,也是精神上的漫游。这种“野而游”的思想,对于古代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D.画作完成之后,当富有野性、生机和活力的自然之画展现在鉴赏者面前时,观画者会被画中高尚、纯粹的“野趣”所吸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庄子之前,“野”是文明的对立物;以庄子为开端,“野”变为文明的反叛者,在文人的视野中逐渐得到了认同和喜爱。
B.书画艺术形成了“野趣横生”的审美情趣,随之出现了“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样“诗画合一”的意境,然后影响到了诗人也喜用“野”字。
C.南北朝时期,几乎所有的诗作大都显露出空阔寂寥的旷野之景和文人寄情山水、渴望皈依的野逸之趣,这使“野”字成为审美意义上的范畴。
D.与宫廷画呈现出的雍容华贵之风不同,文人画是一种体现自我、性灵所衷的艺术形式,代表了更高的审美情趣,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某校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九日使君席奉饯①卫中丞赴长水
岑参
节使横行西出师,鸣弓擐②甲羽林儿。
台上霜风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
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
为报使君多泛菊③,更将弦管醉东篱。
(注)①奉饯:饯行。②擐(huàn):穿着。③泛菊:菊花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横行”“鸣弓”“擐甲”等词语描绘了出征军队威武雄壮的气概。
B.在重阳节这一天,州郡长官设下宴席,为即将奔赴边关长水的卫中丞壮行。
C.颈联借汉将击溃胡人,平定边塞的历史,表达此次出兵边塞必胜的信心。
D.诗中以霜风吹凌草木渲染了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
2.本诗与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饮酒(“浊酒一杯家万里”),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