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过 岭①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过  岭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释】①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③这里江南指虔州。④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之少,“长”与“少”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悲伤痛苦。

B. 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 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 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E.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

2.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BC 2.以动衬静,尾联描写了山鸡惊起、落雨纷纷的画面,以动衬静,表现出了山间的宁静;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尾联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毛毛细雨荡涤苏子人生的抑郁,山间静谧给予诗人心灵的安宁,表现了诗人乐观与旷达之情。 【解析】 1.试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一勺’突出了‘甘’之少,……揭示了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有误,从诗中来看,“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甘”意思是“甘甜”,此处用“一勺”突出“甘”之难得,“甘”之甜美,“又”,又试一勺甘,谓重饮此水,意即重到此地,体现惊喜之情,诗歌首联揭示的不是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而是表达七年被贬,终于北归的喜悦之情。D项,“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有误,从诗中来看,“谁遣山鸡忽惊起”,“山鸡惊起”是动,是声,“忽”说明“山鸡惊起”之突然,这一句诗是典型的以声衬静,借助山鸡惊起来表现山间的宁静,并不是表现自然的勃勃生机。E项,“全诗语言……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个动词……富有激情磅礴之美”有误,这是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有误;所谓“瑰丽雄奇”,是指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而诗中所写的景物是清新自然的,可见此诗的语言风格并非瑰丽雄奇;而且“生”“鸣”“绕”“滴”这几个动词也不是增添了激情磅礴之美。 2.试题题干问的是“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这是针对诗歌尾联设题,是考查技巧,且是“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这两句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让半个岩壁的花儿和毛毛细雨一起纷纷落下”,这两句写景,主要写了山鸡、花、雨,作为诗歌的尾联,这种结尾的方式叫“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山鸡”是惊起的,花和雨是落下的,这是两幅动态的画面,不但有形象,还有声音,而诗人此时是“过岭”,而且颈联中写到“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这是一个“空涧”,且是在山中,周围的环境应是安静的,那为何会写“山鸡惊起”“花雨落”呢?其目的是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注释中写到“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诗人以66岁高龄、以一贬再贬之身路经此处,捕捉到的却是这样清新的画面,体现出诗人乐观与旷达的心胸。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尾联常用的技巧,一般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使用典故、卒章显志、虚写(或想象)等,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如尾联写景,一般从以景结情的角度分析,如无景,且有情感词,一般从直抒胸臆的角度分析,如注释对尾联做出解释,要考虑用典。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而又何羡乎?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而今安在哉?

3.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⑵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仁、义、礼、智、信,其本质核心是                              ,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

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

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规范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一种道德规范

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

A.④⑥⑤②①③ B.②④⑥③①⑤

C.④⑤②①⑥③ D.②⑤④⑥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表现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想

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长篇叙事诗,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诗》被誉为“乐府双璧”。结尾的化鸟情节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人民对于婚姻自由和爱情幸福的向往。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千古美文,作者将写景、叙事、说明、抒情结合在一起,四者有机统一。它又是一篇书法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②由于这些条件的吸引,    收费惊人,许多家长依然趋之若鹜。

③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但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        轻率。

A.从而     不管      失之 B.进而     不管      有失

C.进而     尽管      失之 D.从而     尽管      有失

 

查看答案

下列是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 

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思。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④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A.①七夕节 ②重阳节 ③寒食节 ④春节

B.①重阳节 ②清明节 ③寒食节 ④元宵节

C.①重阳节 ②清明节 ③端午节 ④春节

D.①中秋节 ②重阳节 ③端午节 ④元宵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