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字”是我们工作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①____________?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但一直②___________,直到最近几十年,我国考古学家才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安阳殷墟甲骨文”及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汉字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及人类社会早期在陶器上面刻画或彩绘出的符号,同时,还有少量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这些符号,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历史。由此可见,③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考取消奥赛加分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为了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奥赛学习的功利化降温。奥赛能为升学加分,政策发挥了指挥棒作用,引导着学校和千千万万家庭投入到奥赛竞争中。很多孩子对奥赛不感兴趣,甚至视奥赛训练为痛苦,家庭也因负担不菲而苦不堪言,但家长仍然____________,不计成本地把孩子送进奥赛培训班。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为奥赛热降温,也____________。
取消奥赛加分,让奥赛和升学脱钩,并不意味着奥赛不重要。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权限扩大,( )。顶尖高校青睐学生的学科竞赛经历,与高考取消奥赛加分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以前的高考奥赛加分属于全国通用,是一种普适性加分,任何高校、任何专业都必须对之____________。而自主招生中对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降低分数线,只局限于本校的特定专业。与过去加分权力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不同,后者实际上是将加分权力让给具体的高校,让高校拥有更多自主权,可以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录取学生。自主招生的初衷本也在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创新能力的学生,关注奥赛,________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高考取消奥赛加分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奥赛学习的功利化降温。
B.高考取消奥赛加分以及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竞赛,是为了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奥赛学习的功利化降温。
C.高考取消奥赛加分以及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功利化的奥赛学习降温。
D.高考取消奥赛加分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为了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功利化的奥赛学习降温。
2.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顶尖高校非常看重学生的奥赛成绩,不过是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核时
B.很多顶尖高校非常看重学生的奥赛成绩,尤其是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核时
C.学生的奥赛成绩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核时,被很多顶尖高校非常看重
D.很多顶尖高校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核时,都非常看重学生的奥赛成绩
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奋不顾身 无力回天 等量齐观 无可厚非
B.全力以赴 无济于事 一视同仁 无可非议
C.奋不顾身 无济于事 一视同仁 无可厚非
D.全力以赴 无力回天 等量齐观 无可非议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刘裕当年“______,________”的壮烈情景,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颔联中,“催”字将冬天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C.颈联中,“洒落”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不睦,“飞腾”则表现了吕蒙声播四方。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眼前之景,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曰:“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 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 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 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 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C. 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 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 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 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囚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 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②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民工弟弟
胥加山
弟弟背着沾满尘沙的蛇皮口袋,被我们公司的门卫拦了下来。
走出清凉的办公室,我被一阵热浪裹住,远地,看见弟弟坐在烈日下鼓鼓囊囊的蛇皮口袋上,不停地喝着硕大的雪碧瓶里的自来水。见我走来,他慌地站起身,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扶起倒在地上的蛇皮口袋。
我问他怎么不坐在传达室里等我。弟弟嗫嚅着,习惯了,再说怕弄脏人家传达室。看着弟弟被烈日蒸红的脸,我真想骂几个门卫两句。弟弟帮他们解了围,说是自己不愿意告诉他们他哥在这里做白领,才用我送他的旧手机给我打了电话。
弟弟在我的办公室只坐了五分钟。他说要在离我家不远的工地上打两个月工,想在我家住几宿,等工地安置好工棚就回到工地上。看着他被风沙揉红的眼睛,我脱口而出,这次打工就别住工棚了,天天晚上来家。弟弟激动得不知所措,他急急地说:“哥,你这里太凉了,我得走,再多坐一会儿,会感冒的!”
看着烈日下小弟的背影,我心中有种揪心的疼——同是一娘所生,我比他大三岁,他看上去却比我大;我在舒适的环境中拿着不菲的报酬,他却挥汗如雨,拼着死力挣着微薄的工资……
我提前下班,买了酒菜,把弟弟住的房间整理一新,等着弟弟。谁知妻却一口回绝我:“这怎么行,他住家里,我们都会不方便的!“不方便也得方便!”我有点强词夺理,妻不想跟我吵,进房甩上门。
弟一回到家,我便说他,工地下班怎么这么晚?弟弟说他早下班了,在工地上冲了把凉水澡。这时,我才闻到弟身上散发出的淡淡的花露水的清香。
我为小弟斟酒。弟小声地问我:“嫂还没下班?”“下班了,她今天工作有点儿累,先休息了!”弟一怔,不再作声,和我默默地喝着酒。
我安置好弟休息,回房。妻一骨碌起床,“咣”一声关门,准是去了她父母家。声音惊动了小弟,他慌张地来到我的房间问:“哥,嫂怎么啦?”“别管她!她爱去哪去哪,又不是小孩子,你去休息!明天还要上工呢!”弟没有再和我说什么。
第二天,我起了大早,准备为弟做早餐,谁知,弟却不知去向,锅中煮好了粥,家中的物什收拾一新,桌上留有纸条:哥,我还是住工地吧,你家有空调,夜里失眠,睡不习惯……
看着小弟的留言,我有一种莫名的愤怒要向妻吼叫。
晚上,小弟没有再来,而妻准时而归,眉梢上挂着得意。我还没向她发火,她倒口若悬河,说小弟如何懂道理,嘴巴多么甜,句句说到人心窝里,哪像你(没等妻把话说完,我随手把一只碗砸向地面,“咣当”声吓得妻直向后退。我咬牙切齿地连骂带吼:“你高人一等,你天生富贵……”
妻收敛了些,可还在自言自语:“他住家里我住娘家,我不是让步了吗?到底要我怎样,再说是他找到我们单位,说他在工地上住习惯了……”
我哪有心情听妻辩白,歇斯底里地痛哭起来,说着和弟的情分——弟上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可一见生病的爸爸和病恹恹的我过早懂事的他,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供我读中专……
妻不知何时,递来了一条毛巾,怯生生地说“你怎么不早说?要不,明天我接他回来!”
妻去工地没有找到小弟,只带回工头的一句话,说小弟自愿去了更远的一家工地,本来他兴致勃勃地向工友们夸口,要是工头同意他到我家附近的工地做工,他会带他们来我家喝一顿酒……
我的民工弟弟走了,工头和工友们受小弟委托,不愿告诉我小弟所在的另一家工地的地址。其实我也知道,即使我请几天假,满城工地寻到小弟,他也不愿回来打扰我们平静的生活。而我内心的自责和疼痛会愈加沉重而无法化解……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以及和我”的关系,故事开端又通过对动作、神态的描绘,表现了他农民工的特征,也表现了他的性格。
B.文中借对“我”的心理描写,交代了弟弟和“我”在各方面的巨大差距,表现了不同阶层生活的悬殊,表达了小说批判社会不平等的主题。
C.妻不愿意让“我”弟弟住在家里,但“我”和弟弟的亲情最终还是打动了她,她去接弟弟,弟弟却不想给哥嫂添麻烦,去了更远的一家工地。
D.小说以社会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人物为主人公,选取兄弟之间交往的小事来写,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凸显出主人公的可贵的品质。
2.小说中“我”的弟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和分析。
3.这篇小说中“我”的妻子的形象设置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