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始自1928年的殷墟发掘并非中国境内最早的田野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始自1928年的殷墟发掘并非中国境内最早的田野考古工作。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探险家、汉学家在华北、西北等地考察遗址、收集古物。1921年,西方学者甚至已经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和北京房山周口店进行发掘。1926年,中国学者李济、袁复礼又实施了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掘工作。然而这些早期田野工作皆由国外学术团体出资,无论发掘选点还是工作思路,皆由外国学者主导。此外,这些发掘无一例外地没有按自然地层收集遗物。因而这些只是考古学诞生之前的孕育或准备阶段的工作。

与以上的田野发掘不同,殷墟发掘是中国学界主动接受现代考古学的结果,其策划和组织者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由于甲骨文的发现,殷墟发掘的选点受其影响,因此也打上了深深的金石学烙印,带有强烈的“证史”目的。殷墟发掘是持续的田野工作,主要的发掘主持人受过西方训练,这些为田野考古学在中国落地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条件和学术条件。更重要的是,考古地层学作为最重要的考古学方法,是在殷墟发掘中发展成熟起来的。

中国考古学与殷墟科学发掘的渊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殷墟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 学的诞生,因此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学的起点。第二,殷墟科学发掘使得中国考古学打下了深深的“证史”烙印,这使得中国考古学一直从属于历史学科。殷墟发掘选点受到金石学影响,早在发掘之前,中国学者即已经知道殷墟是商代甲骨文出土地,因而殷墟的考古工作某种程度上是从“证史”开始的。第三,殷墟发掘给我们提供了年代距今最远的“已知点”,中国考古学的展开即从殷墟考古出发。殷墟既是寻找夏王朝的基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基础。第四,殷墟发掘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贡献了“地层学”,地层学是考古学中最重要的方法。第五,殷墟发掘为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

殷墟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然而在殷墟发掘过程中,尤其是殷墟发掘后期,中国考古学的整体氛围也反过来给殷墟发掘带来重要影响,延续了殷墟溯源中华文明的灯塔地位。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殷墟文化分期”得益于中国考古学的整体进步。中国考古学中的器物类型学并非诞生于殷墟,而是在宝鸡、洛阳等地的考古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是借助了器物类型学的“他山之石”,殷墟在20世纪60年代初成功实现了“文化分期”。其次,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第二次进入中国。区域考古调查本是首先从美国发展起来的古代聚落研究法,1996年,中国学者将此方法应用到殷墟考古工作中,从而获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包括发现洹北商城。再次,殷墟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也是中国考古学整体进步的结果。受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影响,2006年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摘编自崔志坚《追溯考古学与殷墟发掘的渊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田野发掘选点和思路不具自主性,工作不具连续性,不能算考古学的雏形。

B.地层学这一考古方法发端于殷墟发掘,按自然地层收集考古遗物为其主要特征之一。

C.殷墟发掘主持人受过西方训练,这为田野考古学在中国落地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条件。

D.殷墟发掘作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考古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重点阐述早期国内田野考古工作,主要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殷墟发掘的特点。

B.文中既有深厚考古学理论基础,又佐以考古实例,增强了文章学术性和说服力。

C.以殷墟申遗成功为例,重在论证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对我国考古学的影响。

D.文章辩证论述了中国考古学与殷墟发掘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的发现使殷墟发掘选点受到金石学影响,因而殷墟发掘有“证史”烙印。

B.殷墟,作为溯源中华文明的灯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考古学的整体氛围。

C.器物类型学并非诞生于殷墟,却为殷墟成功实现“文化分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D.殷墟发掘获得重要考古成果与区域考古调查法1996年首次引人中国关系密切。

 

1.D 2.C 3.D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早期的田野发掘选点和思路不具自主性”理解错误。“不具自主性”只是对中国而言。 B项,“发端于殷墟发掘”理解错误,此时的地层学已经“发展成熟”。 C项,“殷墟发掘主持人受过西方训练”理解错误。并非所有的“主持人”,而是“主要主持人”,范围扩大;非“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条件”,而是“提供了充足的学术条件”。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重在论证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对我国考古学的影响”分析错误,应是论证“殷墟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也是中国考古学整体进步的结果”。 故选C。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区域考古调查法1996年首次引人中国”说法错误。区域考古调查法并非1996年首次引入中国,而是首次“应用到殷墟考古工作中”。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

读了上面的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已知:①备考前夕,某学校高三 (2)班晚10:30下自习;

②班主任有令,每晚下自习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考入重点大学。

【解析】
眼皮十分沉重。

答:十年寒窗,苦海无边。

这是一道特殊的数学习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请写出两条你从中获取的信息并给该学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信息:(1)

(2)

建议: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次去青海湖,湖面如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                     。青藏高原上的纳木错湖,海拔高达4500米,堪称举在天上的湖。   ,好像大地佩戴的一块翡翠坠子。青藏高原上的湖泊美在何处?我觉得:美在清澈,美在水色。

①像晴朗的夜空  ②走近岸边  ③远望湖水湛蓝湛蓝  ④湖水是绿色的  ⑤湖水如蒸馏水一样清澈  ⑥卵石历历可数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⑥⑤①③② D.⑤③①④②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校九十周年校庆徽标设计大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高二年级的师生为主,其他年级的师生也有,但数量不多。

B.我国如果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构成的巨大负担,那么环境的恶化将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中宣部有关人士指出,如果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正常的社会,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D.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新疆清河县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草原文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每年夏天,前往游览观光的中外客人及考古探秘的学者不绝如缕

B.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涉及“三鹿”等多家知名品牌的毒奶粉事件,其后果和影响耸人听闻

C.这次选举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年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D.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