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之殇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之殇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③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须罢。可是,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④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 35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

⑤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⑥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由于丧失 “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⑧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 痛” 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

⑨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

⑩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在树上栖居了 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1971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地铁站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

⑪多么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

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

(取材于王开岭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人们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无法重现、体验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

B.作者紧扣“古典”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关联行文,视角新颖独特,语言沉郁凝重,充满深沉忧思。

C.当现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再起作用。

D.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都指向了生存文化。

2.标题“古典之殇”中的“殇”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3.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语句。

 

1.B 2.①“殇”的本义是“未成年而死”,在文中指非正常、自然消失。②指随着古典诗词所呈现的古典场景、风物的消失,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也随之消失。③身处现实场景的人尤其是孩子,在诵读古典诗词时往往没有理解其中的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不能生发对自然的忧患意识和悲怆之情,从这一角度说,古典诗词的应有义在消失。 3.①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②将关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和信仰比作“精神疫苗”,将由古典诗文所展示的场景与现实环境形成的对比而引发的对自然环境的忧患、痛心“痛”当作种子来写(比拟,拟物)。③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儿童时期注重“审美”和“信仰”教育,成人后会具备强烈地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良知。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 项,“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错误,此说法太过绝对,文中并未明确肯定此意,只强调古时或者说原版大自然的丧失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如“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C 项,“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起作用”错误,在文中有限制条件,由原文“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可知,环保宣传不起作用是在“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 这样的限制条件下。 D 项,“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错误,由原文“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 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可知,是“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而不是“每一个词语”,选项忽视了文中的类似。 故选B。 2.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通读全文可知,以“古典之殇”为标题的原因,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与是“殇”。修饰语是“古典”。首先“殇”是指未成年而死,文中指的是动植物的正常消失;其次,根据文本“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阅读竟成了永诀和追悼!”“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可以看出,可知:“古典”既是指古代美丽的自然风景,也指人类与自然最亲近和谐的岁月。“古典之殇”的含义是指随着古典诗词所呈现的古典场景、自然风景的消失,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也随之消失。身处现实场景的人尤其是孩子,在诵读古典诗词时往往没有理解其中的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不能生发忧患意识和悲怆之情; 语句“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可以看出“殇”从这一角度说,古典诗词应有意义在消失;根据以上分析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结合“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等分析,运用比喻、比拟手法,把关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和信仰比作“精神疫苗”,将由古典诗文所展示的场景与现实形成的对比而引发的忧患、痛心比拟为“痛”。结合“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分析,形象生动地说明儿童时期注重“审美”和“信仰”教育,成人后会具备强烈地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良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APP能够盛行,与它自身特点有重要关系。它实用灵活、好玩有趣,能提高用户的体验感。一款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手机软件,让用户真真切切感受到实用性。同时,APP的功能模块灵活应用,并且有好玩有趣的功能,用户获得的价值比预期的价值高,很好的吸引并留住客户。APP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用户也每天都在增加,所以移动软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在粉丝经济的时代,有利于商家企业做推广运营。这种营销渠道比传统的传播渠道更加高效快捷。众所周知,手机APP软件最大的优势就是功能面面俱到,便民利民。不仅如此,有很多功能在手机网页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 APP应用上可以实现。帮助企业实现创新的营销策略。

(摘自《搜狐网》2017年5月23日)

材料二:

“在银行开个户,多了 10个APP。”在外企工作的白领田原抱怨道。刚刚在银行开完卡的她,又在工作人员指引下下载 APP,并在APP上做了一系列绑定操作。“APP总闪退或没反应,浪费了不少时间。”为验证已下载APP的真伪,她在APP store搜索开户行名称,居然又出现了涵盖手机银行、理财、校 园、购物、导航等不同业务的 17个APP。

由于不同业务线“功能分散、各自为政”,加之开发经验不足,导致“僵尸 APP”的产生。数旗智酷创始人唐鹏建议,要加强APP开发前的审批制度,克服重复建设、APP闲置等问题。

业内建议,在明确APP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应对不同业务的APP进行整合。整合不只是统一界面、把所有业务系统简单集中在一起,而是在现实中做好业务协同,打破部门壁垒。同时还应建立数据共享制度,明确数据使用规则,避免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形。还可以引入事后评价制度,从用户体验出发,才能提升用户的数字获得感,让便捷不变味。

(摘自《北京青年报∙一家银行十几个APP手机应用泛滥成负担》2019年8月15日)

材料三:

专家指出:“迫于要在尽可能低的预算和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功能的压力,开发团队通常都专注在功能上。安全往往会被忽略。”即使新闻总有报道信息泄露的消息,因为利益诱惑,厂商还是会将其功能丰富的APP尽快推出,即使要牺牲产品的安全性也无所谓。他们优先考虑的是比竞争对手更快推出产品。但更讽刺的是,任何一位优秀的安全专家都会告诉你可靠的安全并不会拖慢开发速度,反而会提升开发速度。部署安全性看起来耗时又昂贵,创建安全的APP要求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执行不同的活动,例如威胁建模、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等。为此,开发人员需要添加软件组件分析,以帮助开发人员查找和修复开源软件组件的任何漏洞或许可问题。用户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使用 APP时也需要对安全性承担一些责任,例如使用安全密码并且不应从不可靠的来源安装 APP。

(摘自新浪财经《手机 APP仍然缺乏强健的安全性》2019年11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APP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它自身的原因之外,还与使用者和推广者有关。

B.材料二中田原的经历告诉我们:手机 APP大有泛滥之势,将要成为用户“指尖上的负担”。

C.APP开发团队通常都专注在功能上,安全往往会被忽略,是因为迫于要在尽可能低的预算和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功能的压力。

D.创建安全的 APP要求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执行不同的活动,需要开发人员添加软件组件分析。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向我们介绍了手机 APP的相关的情况,从中我们认识到手机 APP缺点和优点是并存的。

B.手机APP具有很大的优势,企业商家可以借此实现推广运营更高效快捷,还可以实现营销策略的创新。

C.部署安全性看起来耗时又昂贵,但其实可靠的安全并不会拖慢开发速度,反而会提升开发速度。

D.从材料来看,手机 APP在现实生活的运用中弊远远大于利,所以我们应该谨慎安装使用APP以保证安全。

3.如果你是一位银行 APP的团队主管,你会如何建设自己银行的 APP?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有删改)

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单诞,70年经历了这样一些大事件;开国大典、大庆油田、三年自然灾害、两弹一星、平反冤佩错案,恢复高考、三峡工程、非典、载人飞船、汶川地震、反腐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等。

70年披剥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成果辉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正处于这个历史与未来的时间节点。这些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你想对祖国说些什么呢?请以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根据以下信息,以实验中学校团委的名义给各年级拟写一则通知。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格式正确。(可对文字进行适当删改。)

①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校团委拟举行演讲比赛。

②本次比赛由学校团委举办,请各年级组织师生观看比赛。

③演讲比赛的地点为学术报告厅。

④本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是“奋进新时代,青年勇追梦”。

⑤比赛时间为2019年5月4日晚7点,通知发布时间为2019年4月29日。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按顺序插入文中最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成都是中国最具体育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率先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城市之一。经济进一步发展,深居内陆的成都已发展成为新一线首位城市,其实力在很多方面不低于一线城市。成功获得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权,对于成都而言意义深远。办好大运会有助于成都打造世界赛事名城,有利于四川建设体育强省,达到走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目的。

①同时________②随着________③甚至________④也________⑤以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