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发展,甚...

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发展,甚至以“自我”为中心;但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作为当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 勿过度“自我”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的胸怀:有抱负、无私、心怀百姓。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该追求先生这种境界,关注现实,关注身边的人,当然应该注重个体发展,但不能过度“自我”。 过度“自我”会影响“自我”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个体发展,这种现象本身自然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的教育本就提倡“多元发展,扬长教育”。但凡事皆有度,如果只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追求个体发展,对社会变得冷漠、自私,我想这样的个体发展,也只能算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时间久了,这样的个体自然也会被别人否定,到那时还怎么谈个体发展呢? 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正是因为他能够拥有“都和我有关”的情怀,心怀百姓,心系天下,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才被朱熹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他所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也便成了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但如果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想自己的贪图享乐,而置百姓的叫苦不迭于不顾,这样的范仲淹是肯定不会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爱戴的。 今有离开繁华的都市前去贫困山区支教的教师。他们有些人在贫困山区一待就是十几年。他们注重个体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他们更愿意付出,舍“自我”为大家,忍受艰苦的环境,心甘情愿地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正是他们注重了个体发展,但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才使他们那种“都和我有关”的社会责任感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传递着他们这种奉献的精神。 不可否认,马云的成功,有他注重个体发展的作用;但我们更不可否认的是,马云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以当今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正是由于马云的个体发展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当今社会反过来又促进了他的个体发展。这是一对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也是“注重个体发展”和“都和我有关”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型例子。 因此,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在注重个体发展的同时,应不以“自我”为中心,更好地关心周围的人,关注我们的社会,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想,这样勿过度“自我”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中的两段话以分号为分界线,第一段话体现了“注重个体发展”这个核心,第二段话体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都和我有关”这个核心。两段话之间用了“但”来连接,表明我们审题立意的核心应该以第二段话为主,适当兼顾第一段话。“作为当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要求考生必须把握住上面材料中“注重个体发展”和“都和我有关”这两个核心,来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即考生必须对两个核心的关系做一番独到的思考。在厘清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考虑到两段话之间用了“但”来衔接,考生还是应该将世界与我有关的角度作为最佳着力点,倒推回来再对“注重个体发展”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本题引导语规定了写作者的身份为“当代青年”。“体验”侧重感性述说,“思考”侧重理性表达,文体倾向适宜写议论文。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 材料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给第一个核心“注重个体发展”提供了存在的背景,符合“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因此,我们必须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利与弊。但“甚至”一词的表述,非常明显地指出“以‘自我’为中心”是一味追求“自我发展”,是一种自私的做法,对这种做法我们应该持抛弃的、反对的态度。材料中的第二个核心是鲁迅先生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话出自《且介亭杂文末集·这也是生活》一文,是鲁迅先生病逝前一个月在病中的状态下所展示出来的思想,我们可以理解为先生在病中仍然心系社会、关心人民疾苦,这是一种胸怀天下的高度责任感的体现,而这一点也恰恰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之一。 因此,本文的最佳立意应该是辩证看待“注重个体发展”和世界“和我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1)“注重个体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关注世界,以天下为己任,明确自己今后肩负的重任。(2)拥有世界“都和我有关”的情怀,具有责任担当精神,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个体发展”。 参考立意: 须心系天下,防故步自封;发展个人,融入世界;世界与“我”息息相关;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关注世界;做好自己的同时,还要关注世界;关注世界,做更好的自己;在社会发展中发展个体;勿过度“自我”,做关注世界的“大我”。 行文结构:文章首先厘清了“注重个体发展”和“都和我有关”这两者的关系,提出了“勿过度‘自我’”的观点。然后分析论证,运用范仲淹、支教教师和马云三例,分析论证时紧扣观点。最后的回应观点,收束全文。 素材: 1、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况 2、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使你两脚站得稳。 ——奥斯特洛夫斯基 3、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闻一多 4、人不可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 ——歌德 5、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马克思 6、在点评《赢在中国》真人秀比赛的一位选手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说道:“你自己很善良,也很有激情,也很幽默,也会讲很多的故事……但你的团队离开你的时候。你要想到一点,我们需要雷峰,但不能让雷锋穿补丁的衣服上街去,让他们跟你分享成功是很重要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运用与示例相似的表达形式,给下面的三篇课文各写一则课文评价语。

示例:《雷雨》——雷雨冲刷冷酷虚伪,电火吞噬孽债情仇

《逍遥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选出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鸟抛软语丸丸落。

C.风来花底鸟声香。 D.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活在世上,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如歌,每一天都欢乐溢胸,笑语盈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心灵不充斥快乐?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激情飞扬,轰轰烈烈,一路高歌,___________?可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一如交响乐团中的各种乐器,没有一种是相同的,但演奏出来的音乐却能让人___________。但终其一生,又有几个人能够___________呢?

在人生之路上,(         )。这样的平淡,能够让我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拨开纷扰,___________,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风得意  感慨万千  正中下怀  洞察世事

B. 踌躇满志  百感交集  正中下怀  明察秋毫

C. 春风得意  百感交集  如愿以偿  洞察世事

D. 踌躇满志  感慨万千  如愿以偿  明察秋毫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生命有价值,心灵充斥快乐?

B. 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生命有价值,心灵充斥快乐?

C. 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心灵不充满快乐?

D. 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生命有价值,心灵充满快乐?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平平地,不令我颠踬;淡淡地,不让我昏醉

B. 平平地,不让我昏醉;淡淡地,不令我颠踬

C. 淡淡地,不让我昏醉;平平地,不令我颠踬

D. 淡淡地,不令我颠踬;平平地,不让我昏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子借“ __________来比喻任何事物都是有界限的,同时也反衬出男子的变化无常。

(2)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要以先贤为榜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3)《琵琶行并序》以声喻声,且用通感来描绘的一段婉转流畅的旋律的是“ __________”。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

(5)《定风波》“___________ ”体现了词人淡然面对风雨的态度。

(6)《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自心呼喊,将与外界断绝来往“ 归去来兮,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绹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绹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诗人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诗人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向朝廷引荐自己。

2.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在艺术技巧上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