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鸷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文          属:连缀

B.连辟公府不        就:就任

C.安帝闻衡善术学    雅:高雅

D.公车特拜郎中      征:征召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游三辅         ③十年

②虽才高世       ④遂研核阴阳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A.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他所居住的官邸,就多年得不到搬迁。

B.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C.张衡不羡慕当时的权贵,他所居住的官邸,就多年得不到搬迁。

D.张衡不羡慕当时的权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4.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禀赋过人,后来游历三辅,进入京师,在太学学习,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B.张衡虽然才能出众,但是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C.张衡忧国忧民,看到全国上下都过度奢侈,就写了《二京赋》加以讽刺和规劝。

D.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例如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

 

1.C 2.B 3.B 4.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C项,“雅”应解释为“平素,向来”。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此题“①游于三辅”中“于”是介词,“在”之意;“②虽才高于世”中“于”是介词,“比”之意,故二者意义不同。“③十年乃成”中“乃”是副词,“才”之意;“遂乃研核阴阳”中“乃”是连词,“于是,便”之意;故“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故选B。 3.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干要求考生选出“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项,“他所居住的官邸,就多年得不到搬迁”翻译有误,“官”应译为“官职”,“徙”应译为“调动、提升”;正确翻译: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C项,“张衡不羡慕当时的权贵,他所居住的官邸,就多年得不到搬迁”翻译有误,“慕”是“趋附”之意,“官”应译为“官职”,“徙”应译为“调动、提升”;正确的翻译: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D项,“张衡不羡慕当时的权贵”翻译有误,正确翻译: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 故选B。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C项,“看到全国上下都过度奢侈,就写了《二京赋》加以讽刺和规劝”理解有误,正确的理解应是“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而不是“全国上下”,此外,“讽谏”是“讽喻规劝”之意。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刺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节选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有了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中国的诗歌才产生了最好的戏剧诗。

B.在客观写真技术还未发达时,中国绘画就有了“纯粹画”的作风。

C.逻辑虽极为简陋,但中国的辩证法却极为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D.因没有地心吸力概念,中国的思想体构往往都是虚幻的空中楼阁。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长诗和西洋诗相比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欣赏起来只要两三分钟的时间。

B.“鞋子”和“脚”的比喻意在表明中国诗篇幅短小的形式与其所表现的内容相互适配。

C.中国诗人只擅长在“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上精雕细刻,不能创作出优秀的长诗。

D.“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是说中国诗篇幅简短意味悠远,而西洋短诗缺乏意蕴。

3.下列对中国诗“富于暗示”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的篇幅一般很简短,但是意味悠远,意在使读者从“易尽”里望见“无垠”。

B.中国诗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擅长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的境界。

C.中国诗的这种特征,符合魏尔兰“那灰色的歌曲,空泛中联接着确切”的论诗条件。

D.中国诗的旨趣完全是在字面以外,“字面”只不过是起到了诱发和影射的作用而已。

 

查看答案

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②总之,我们要拿来。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②③①⑤④ B.②④③⑤① C.④⑤③①② D.④①③⑤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现在道路上闯红灯现象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人们交通安全意识增强导致的结果。

B. 作为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赛龙舟在我国南方的有些地方已经难以见到了。

C. 无论是写作形式还是作品内容,网络文学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快餐化、通俗化。

D. 信息时代,人们手写机会越来越少,这影响到汉字书法艺术能否很好地传承。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期,长江流域普降暴雨,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

B.皇家马德里足球队夺得俱乐部历史上第十一座欧冠奖杯,球迷们弹冠相庆

C.这么多年天各一方,他们俩在高中同窗期间结下的深厚友谊也付诸东流了。

D.莫言的许多作品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立刻畅销起来,一时洛阳纸贵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浸渍    荧火虫    揠苗助长 B.暇想    葡萄架    走投无路

C.贤惠    庇护所    脍炙人口 D.焦灼    吃小灶    出类拔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