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的语言同是社会交接的工具,所以说文艺有社会性。但是我们虽着重文艺的社会性,却与一般从社会学观点谈文艺者所主张的不同。在他们看,政治经济种种社会势力对于文艺倾向有决定的力量;在我们看,这些势力虽可为文艺风气转变的助因,而它的主因仍在作者对于读者的顾虑。各时代、各派别的文艺风气不同,因为读者的程度和趣味不同。汉人的典丽的词赋,六朝人的清新的骈俪文,唐宋人的平正通达的古文,多少都由于当时读者特别爱好那种味道,才特别发达。中国过去文艺欣赏者首先是作者的朋友和同行的文人,所以唱酬的风气特盛,而作品一向是“斗方名士”气味很重。在西方,有爱听英雄故事的群众才有荷马史诗和中世纪传奇,有欢喜看戏的群众才有希腊悲剧和伊丽莎白后朝的戏剧。近代人欢喜看小说消遣,所以小说最盛行,这些都是很粗浅的事例,如果细加分析,文学史上体裁与风格的演变,都可以证明作者时时在迁就读者。
一个作者需要读者,就不能不看重读者;但是如果完全让读者牵着鼻子走,他对于艺术也决不能有伟大的成就。就一般情形说,读者比作者程度较低,趣味较劣,也较富于守旧性。因此,作者常不免处在两难境遇:如果一味迎合读者,揣摩风气,他的艺术就难超过当时已达到的水准;如果一味立异为高,孤高自赏,他的艺术至少在当时找不着读者。在历史上,作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因袭者,守成者;一是反抗者,创业者。不过这只是就粗浅的迹象说,如果看得精细一点,文学史上因袭和反抗两种势力向来并非绝不相谋的。纯粹的因袭者决不能成为艺术家,真正艺术家也绝不能以为反抗而不因袭。所以聪明的艺术家在应因袭时因袭,在应反抗时反抗。他接受群众,群众才接受他;但是他也要高出群众,群众才受到他的启迪。这话看来像圆滑骑墙,但是你想一想曹植、陶潜、阮籍、杜甫、韩愈、苏轼、莎士比亚、歌德、易卜生、托尔斯泰,哪一个大家不是如此?
一般人都以为文艺风气全是少数革命作家所创成的。我对此颇表怀疑。从文艺史看,一种新兴作风在社会上能占势力,固然由于有大胆的作者,也由于有同情的读者。唐代诗人如卢仝、李贺未尝不各独树一帜,却未能造成风气。一种新风气的成立,表示作者的需要,也表示读者的需要;作者非此不揣摩,读者非此不爱好,于是相习成风,弥漫一时。等到相当时期以后,这种固定的作风由僵化而腐朽,读者看腻了,作者也须另辟途径。文艺的革命和政治的革命是一样的,只有领袖而无群众,都决不能成功。作者与读者携手,一种风气才能养成,才能因袭;作者与读者携手,一种风气也才能破坏,才能转变。作者水准高,可以把读者的水准提高,这道理是人人承认的;读者的水准高,也可以把作者的水准提高,这道理也许不那么浅显,却是同样地正确。
(选自朱光潜《作者与读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有社会学观点的人在看待文艺者的主张时,一般会认为政治经济种种社会势力对于文艺倾向有决定的力量。
B.作者在创作作品时要注重读者对其作品的反应,但不能一味地迁就读者的反应,否则作者就难以有伟大的成就。
C.在文学史上,作者有因袭者(守成者)与反抗者(创业者)之分,而这两种势力完全相互抗衡,无法进行转化。
D.文艺史的发展充分证明,无论是破坏一种风气,还是养成一种风气,无疑都需要作者与读者一起共同携手打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时代、各派别的文艺风气会受到读者认知程度和趣味的影响,如汉人典丽词赋的发达就完全是读者特别爱好它而形成的。
B.读者相比作者来说,他们认知程度较低,趣味较劣,也比较守旧,因此,作者在创作时就会有一定的顾虑,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C.唐代诗人如卢仝、李贺各独树一帜,诗风大胆,有一定的成就,但没有形成一种风气,其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看好他们的读者。
D.作者与读者相辅相成,前者水准高,也可以把读者的水准提高,反之亦然,这道理是正确的,我们每个人也是要必须承认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的创作有其社会性,作者也时时会迁就读者,从文学作品的体裁与风格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B.聪明的艺术家在处理因袭和反抗时的方法非常得当,他既接受群众,也会高于群众,这样,群众才会接受他。
C.在中国古代,对于作者创作的作品,朋友和同行往往是最早欣赏者,但他们只嗜好唱酬,并不是真正的文人。
D.从文艺史可看出,新风气往往是在旧风气的打破中形成的,作者与读者这两方面的相互推动也是不可或缺的。
根据下面材料内容及含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七岁的小刚非常淘气,老是从汽车里向过往的车辆抛掷东西。反复劝说无效后,气急了的父母停下车,把他赶下去反省。过了几分钟,父母开车回来接小刚,却怎么也找不到他了。父母急坏了,一边拼命地寻找,一边报警。两百多人的搜索队搜寻了6天6夜,终于在附近森林一间废弃的小屋里找到了小刚,所幸他身体并无大碍,只是瘦了些。
此事引发了很多议论:有人说父母不该这样惩罚孩子,有人说这孩子不管教怎么行,有人说这小家伙的生存能力还真强啊……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美林的文化担当
①“美林”这个名字对于韩美林来说,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书法、绘画、雕塑、设计、陶艺,韩美林创造了多少美的作品?真是美不胜收。
②更为可贵的,他总是将中华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入他的艺术设计中,令人一下子感受到博大精深又充满生机的中华文化。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及其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使他的艺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他于上世纪80年代设计的中国国航的凤凰标志,美丽而简约,将中华民族美好、高贵、祥瑞的祝福传遍世界各地;他主持设计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的创意均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金木水火土,环环相扣,五行相生;去年,他为波音新机型设计了整体装饰,凤中有云,云中有凤,云绕凤舞,袅袅飞天,机首一个硕大的太极既端庄大方、生动优美,又展现出阴阳相辅、动静相生的传统文化智慧。
③韩美林与书法结缘,事出偶然。他六七岁时,从土地庙土洞里掏出了几本书,把篆书篆字当成了好看的“图画”。不久,他在中药铺看到“龙骨”,把甲骨文也当成“图画”临摹下来。从此,他便与古老的文化、古老的艺术结缘。几十年来,韩美林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从甲骨、石刻、青铜、壁画、古陶、砖铭等文物古迹上搜寻、记录了几千个符号、图形和金文、象形文字,有很多是至今还没有被破译的古代汉字,这些被他汇成了《天书》。
④在《天书》中,韩美林以天生的悟性与才华,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地诠释,道破了艺术与文化的秘符:越是古老的,有可能越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有可能越是世界的。《天书》似乎让人寻到了韩美林艺术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原始古朴、真实生动的中国文化艺术,赋予韩美林不竭的艺术灵感,使其才思不断,活水长流。
⑤韩美林像梵高一样,永远在用激情创作激励自己、支撑自己。经历过那么多苦难,他的心依然那么纯、那么真,依然童心未泯。他洋洋洒洒的艺术世界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精神,担当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振兴。
(作者甘以雯,有删改)
1.韩美林的艺术设计中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请举出实例。
2.文章第③段中写韩美林小时候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3.韩美林在许多领域都能创造出优秀作品的原因是什么?
4.韩美林的“文化担当”在他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必须在(甲)中任选一题,在(乙)中任选三题)
(甲)(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开篇即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张载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
(乙)(3)放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
(5)寒衣处处催刀尺, 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_____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写汴水东流,两岸春光无限。
B. 第二句写当年豪华的隋宫现已颓败。
C. 第三句劝诫人们不要登上长堤远望。
D. 第四句写风起杨花,易引发思乡之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用“无限春”具体描绘了汴河两岸千里春色的实景。
B. “已成尘”形象地写出了隋宫往日豪华已荡然无存的景象。
C. 一二句中汴河春光的美好,与隋宫的颓败形成鲜明对比。
D. 借汴水、隋宫、杨花等意象,在昔盛今衰中寓历史感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鸷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
B.连辟公府不就 就:就任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高雅
D.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征召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游于三辅 ③十年乃成
②虽才高于世 ④遂乃研核阴阳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A.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他所居住的官邸,就多年得不到搬迁。
B.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C.张衡不羡慕当时的权贵,他所居住的官邸,就多年得不到搬迁。
D.张衡不羡慕当时的权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4.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禀赋过人,后来游历三辅,进入京师,在太学学习,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B.张衡虽然才能出众,但是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C.张衡忧国忧民,看到全国上下都过度奢侈,就写了《二京赋》加以讽刺和规劝。
D.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例如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