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在这儿主要理解为出仕,是种入世思想;而“但愿长醉不愿醒”又体现了他想用酒来麻醉自己、逃避世事的思想。他这种入世、出世的矛盾表现,正是他内心深处儒道思想交织的一种表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也想建功立业,成就自己,这应该说是他思想的主流,但当正直的他在朝廷中受到打击、排挤,不得志时,他又不像一般的儒生一样只知病苦而不去摆脱,他会以道家的思想洒脱地摆脱痛苦,追求自己个性的自由。李白的一生大部分就是在这种矛盾交互中度过的,他的诗歌也记录了他的这种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来回答,平常要注意积累作者的一些典型的事迹,了解他们的思想。李白从小受到道家文化的熏陶,儿时就读过很多道家的书籍,成年后还曾经和人学过道,“余尝学道穷冥梦,梦中往往游仙山”。受到此种价值观的影响,李白和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一样,都本是疏散的人。李白符合道教讲求的清真:清就是不浊,所以说潇洒;真就是不虚饰,不矫揉,这样当然不能随合流俗了,因此便又说孤洁,所以“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是矛盾的,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艳羡孔子的事业和地位,追求现世功名富贵,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李白对于名望的追求又与其他人不同,他希望如同偶像鲁仲连一样,能于救人于危急而名扬天下,而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无论是选择入世还是出世,主动权在自己的手上,而不是权贵手中。但是中国社会深受儒家影响,唐王朝也不例外。儒家的哲学理想是构建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然而这样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等级基础上的,和李白追求的平等背道而驰。天宝初年大约是李白从政最风光的时间,得到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引荐,受唐玄宗诏,玄宗“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但是清真的李白并不擅长于政治斗争和人事关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仅仅三年后就不得不离开长安,再次过上游侠四方的生活。李白的一生,在出世与入世中自我矛盾、在主动的理想和被动的现实中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