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阅读经典是要有获得, ①________。所谓“得利”,就是在经典中获得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谓“得道”, ②____________,获得人生的升华。一般而言, ③________,一个人要想从阅读经典中得利,只要有一定阅读基础便可,而要想得道,就需要排除利的干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苏秦、张仪,_________,没什么操行,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以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_________。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
孔、墨、孟、荀等属于第二类人,他们并不随波逐流,他们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常常对诸侯发牢骚,对第一类人吹冷风。他们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_________、一塌糊涂,而自己的呼声愈来愈被淹没,愈来愈受诸侯的白眼,便只好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给后世留下一部部著作。
而第三类凤毛麟角,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_________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并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那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 )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令人目眩神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唯利是图 卖友求荣 动荡不安 扑朔迷离
B.见利忘义 苟且偷生 内忧外患 扑朔迷离
C.唯利是图 苟且偷生 动荡不安 眼花缭乱
D.见利忘义 卖友求荣 内忧外患 眼花缭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常常不得志,故而成就“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
B.他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且还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
C.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
D.他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背过身后,使得他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
B.他又背过身,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
C.背过身后,江湖的迷蒙中他走了进去。
D.他又背过身,江湖的迷蒙中他走了进去。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道儒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远,琅邪临沂人。尚书令晏从弟也。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与庐江何昌寓、沛郡刘琎上表理之,事感朝廷。景素女废为庶人,思远分衣食以相资赡。
建元初,迁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素好士,并蒙赏接。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不许。及祥日,又固陈,世祖乃许之。
世祖诏举士,竟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邵陵王子贞为吴郡,世祖除思远为吴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建武中,迁吏部郎。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曰:“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俦。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且亦缘陛下以德御下,故臣可得以礼进退。”上知其意,乃改授司徒左长史。
初,高宗废立之际,思远与晏闲言,谓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晏不纳。及拜骠骑,集会子弟,谓思远兄思微曰:“隆昌之末,阿戎(注)劝吾自裁,若从其语,岂有今日。”思远遽应曰:“如阿戎所见,犹未晚也。”及晏败,故得无他。
思远清修,立身简洁。衣服床筵,穷治素净。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虽然,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上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上心非之,谓季敞曰:“卿可数诣王思远。”
永元二年,卒,年四十九。
(选自《南齐书·王思远传》,有删改)
(注)阿戎:称堂弟,此指王思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兄荷世祖厚恩/今一且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B.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C.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D.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古人以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文中的王思远,是王晏的从弟(堂弟)。
B.“友于”,为兄弟友爱之意,文中用这典故,表明王思远和他长兄王思玄的兄弟之情甚笃。
C.“祥日”,为亲丧之祭日,在那天,世祖最终同意了王思远辞官的请求。
D.“引决”与“自裁”都是“自我约束”的意思,但王晏最终因没接受王思远“自我约束”的劝告而失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景素对王思远以礼相待,等到他被杀后,其女被贬为平民,王思远以衣食去帮助供养她。
B.沈昭略贪赃徇私,思远据实弹劾,高宗、王宴等人让他停止做此事,思远不从。
C.建武年间,王思远跟从兄长王晏一起做尚书令,因不愿同居要职,他上书辞让。
D.王思远曾经劝说王晏,但王晏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王晏落得失败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
(2)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皆因韩愈而名。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经过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④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而言,这里还算优越,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消磨时间,等机会便是,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重视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离潮州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⑤韩愈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的言行一致。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韩愈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做事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高明一层,没有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嫌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⑦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事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立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选自梁衡《读韩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是因为唐宪宗迎佛骨而勇敢进谏,最终被皇帝贬谪,也因为这次贬谪成就了韩愈的身后名。
B.韩愈虽然因为遭贬而心境凄苦,但当他看到潮州百姓之苦时便坦然处之,尽力为民办事,体现出他做人的担当。
C.韩愈比屈原、李白高明一层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而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D.韩愈在潮州发现当地乡学不兴、文化落后,所以他提倡古文运动,并由此发展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古文运动。
2.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3.作者在文章第⑥自然段中说:“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请结合韩愈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