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有些人倡导“断舍离”的生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有些人倡导“断舍离”的生活理念,拒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东西,远离外物的诱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以“谈断舍离”为副标题,联系生活与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说理,要写出你对“断舍离”的思考和认识。

 

例文: 学会断舍离,扫尘再出发 ——“谈断舍离”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现代社会,人们所需的物质在流水线上泉涌而出,淹没大众,许多人也许呼喊着“断舍离”的口号,却一头扎进纸醉金迷的世界。 《瓦尔登湖》开篇便提出了一种自然生活的方式,作者通过在湖边生活的经历亲身验证了这种“生活经济学”之实用性。比起古老部落原始的生活方式,也许当今社会中许多财产只是人们背在身上重重的壳。现代社会中人们常被物质压垮,为了多余和不必的东西负债累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早该跳出去思考如何满足精神需求却仍囿于物质世界。因此只有明白“断舍离”真正的内涵和意义,才能获得身心的解脱。 断,即拒绝、斩断与不需要的东西的联系;舍,即舍去物质与过去的一切牵绊;离,即远离外物束缚,重新启程。“一座金碧辉煌的城堡并不一定能造就伟大的国王”。在人自身的发展中,很多物质只是人们欲望的填塞物,却并非人发展真正所需。人们习惯通过购物和堆积来天不精神的巨大空洞。殊不知,翅膀镶了金的鸟儿更加无力飞行。 除了对物质的依赖,对旧物的依恋也是应“断舍离”的。人们留着许多让记忆通往过去的钥匙却无法打开未来的大门。人们眷恋过去的美好事物,仿佛被其包围就不至于孤独。但其实只有在舍弃了这些羁绊之后,人才能不受困。断舍离,是为了思想的清明与进步。 然而,人们可能在“断舍离”后又“购买了新的牵绊”。诚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法在瓦尔登湖避世隐居,但若学会保持思想的澄明就一定能学会取己所需。正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所言,我们不应一味“送去”,也不可一味接受“送来”,要学会取其精华地拿来。无法断舍离和旺盛的买欲从本源上来自心灵的孤独与空虚。但心灵的孤独与清明也许只有一念之差。若失去生活的赤诚,不妨读读三毛的撒哈拉,若内心变得浮躁,不妨体味《溪山琴况》中的琴韵与人生况味,若觉身心孤独,不妨收起旧物,舍弃不必要的物质,多与家人相伴,茶香流转,闲语二三。 弹落身上物质的旧尘,学会断舍离并向前飞奔,身边的风会吹来一片澄明。丢下身上的重壳,万里蹀躞,路远迢迢,便始于此。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命题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请以“谈断舍离”为副标题,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写作。 【审题】 1、“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是“断舍离”理念提出的背景。“物质”:可理解为有形的物质体,也可是信息、声名、权位、机会等无形的身心之外物。“今天”:表明讨论的主体时间范围,体现现实针对性。但也暗含与过去的比照。2、“有些人倡导“断舍离”的生活理念”是材料现象层,与前句形成因果关系。“有些人”:意味着部分人的观点,可以赞同,也可以商榷。“生活理念”:点明写作范围,不局限于收纳行为,而是社会生活的观念,具备理性思考,具有指导意义。“断舍离”:源于佛教“断行”“舍行”“离行”的动禅,后由日本收纳专家山下英子概括为收纳哲学,目的在于除去不需要的东西,获取更多的心灵自由。“拒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东西,远离外物的诱惑。”此句为理念阐释层,解释了断舍离的具体含义,大体上“断”针对获取的贪念,“舍”针对对旧有的依恋,“离”针对人的占有欲。但三者可作为一个整体思考。 参考立意:知易行难“断舍离”;正确认识“断舍离”;“断舍离”是在培养我们抵抗风险、应对不确定的能力;做好“断舍离”,确信自己等。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解释“断舍离”,引出问题“面对‘断舍离’,我不禁要问:为何我们‘断不掉、舍不了、离不开’”。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物质丰富的现代生活,那些曾经历了贫穷、昏暗与痛苦的人们,总习惯于“留着、留着”;“断舍离”的确能帮我们从混乱的物品中解放出来;一些经历了特定的事件,便被赋予了特别的情感,具有了纪念意义,因此变得难以“断舍离”了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感悟,如“面对‘断舍离’,我们应当‘去其糟粕’。那些老旧、淘汰之物,要尽可能地‘断舍离’,以获得空间的自由,享受现代生活”“让我们正面看‘断舍离’,在自由、舒适的生活中尽情遨游吧”等。 【素材】 断舍离中讲到取舍物品时要从必要、合适、愉快三方面标准去衡量,学会舍弃掉过往的执念,只满足于当下的自我需求,活在当下,只有腾出你心灵的空间,才能去拥有新的生活,有舍才能有得。 “断舍离”是生活的“减法”。“断”,断绝无用之物;“舍”,舍弃多余物品;“离”,脱离对物质过度迷恋。近来,对老屋一场空前绝后的“断舍离”之役,备感其知易行难啊! 自从“断舍离”的概念跃入脑海之后,便深以为然,且矢志践行。而一旦真要在家里做一场彻底的“断舍离”,却分外焦虑、纠结、心力交瘁,堪称艰辛。这倒并非因大动干戈而透支体力,而是情感上的煎熬。“断舍离”理念的倡导者山下英子早就犀利地剖析过“扔不掉的东西”的原因之一,是“自己把感情移到物品上面”,“充满回忆的东西——散发出强大的气场,堆积的破烂代表着良心不安的聚集”。难怪有人说,抛弃一件新衣服,或许会轻而易举,毫不足惜,但要丢掉一件自己或亲人穿过的旧衣服,却愁肠百结,万般不舍。这样的旧物绝非仅仅是物,凝结的是恋旧的心绪,情感的气场,下不了舍弃的狠心啊!对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人而言,则更是情以何堪!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态度,除了清理物品,更重要的是要清理生活中那些繁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从关心别人的角度,慢慢地把关注角度回归到我们自己的身上。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放下不必要的包袱,轻松、淡然、从容的向前行吧。你这样做你就会慢慢发现,其实生活当中还是有很多风景挺美好的。做好断舍离,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确信自己:在必要的时刻,能获得必要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自信,记得夏尔·佩潘在《自信的力量》结尾处写道:“有自信,不是简单地信任自己,而是要找到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不再逃避,直面怀疑,在怀疑中找到飞跃的动力。” 物质丰富的现代生活,曾经历了贫穷、昏暗与痛苦。在老一辈人心中,贫穷是最可怕的。他们将对贫穷的恐惧寄托于无尽的保留中,总习惯于“留着、留着”。我的祖父就是如此,当家中的老式电饭锅被新型智能电饭煲取代时,他仍不忍舍弃那个老旧的物件。在他看来,留着的东西总会派上用场,而失去了却不能复得。万一出现变故,只能追悔莫及。我认为正是这些废弃之物的存在,使我们的空间变得杂乱无章,毫无生活的乐趣,但因为缺少“安全感”,“断舍离”成了一个颇具挑战的心理斗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 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 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 认为,该发现直接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5000万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    )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__   ____;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    )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    );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    ),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熟悉  休戚相关  心智  熟视无睹

B.熟悉  息息相通  心智  视而不见

C.熟习  息息相通  心志  熟视无睹

D.熟习  休戚相关  心志  视而不见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文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

(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洞庭湖极其恢宏景象。

 

查看答案

把下列课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节选自《史记·苏泰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衡,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B.从子,即父之兄弟之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

C.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D.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掌握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获燕王信任。苏代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最后通过为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

B.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计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他们君臣都贪图眼前利益,只要能收买齐王亲信,就能灭掉齐国。

C.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

D.苏代回燕终败齐国,联合各国再合纵。燕昭王召回苏代,苏代尽力策划攻打齐国,完成了燕国的夙愿。苏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名声显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