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物质生活逐渐丰盈的当下,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在公众欣赏水平、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博物馆热”的出现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尤其是假期,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成为不少家长暑假安排的热门选择。但是,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不文明行为依然层出不穷:人群中的喧闹声,嬉戏追赶的孩子,躺在两个座位上的游客,将一只腿放到座位上抠脚的参观者,脚踩栏杆打电话的游客……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游客意见簿上,有多名游客都表示了对“不文明参观行为”的不满,“感觉像在逛农贸市场”“参观时总会被他人的说话声打断思绪”。这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封倡议书(统一用“复兴中学”学生的名义)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提纲速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有些人倡导“断舍离”的生活理念,拒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东西,远离外物的诱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以“谈断舍离”为副标题,联系生活与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说理,要写出你对“断舍离”的思考和认识。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 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 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 认为,该发现直接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5000万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 )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__ ____;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 )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 );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 ),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熟悉 休戚相关 心智 熟视无睹
B.熟悉 息息相通 心智 视而不见
C.熟习 息息相通 心志 熟视无睹
D.熟习 休戚相关 心志 视而不见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文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0字)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
(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洞庭湖极其恢宏景象。
把下列课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