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的出现,使电信业、银行业、出租车行业等面临挑战,许多曾经稳定的职业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
材料二: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出现了大量诸如数据分析师、色彩搭配师、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
材料三:一部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使“章丘铁锅”意外走红,铁锅锻造这一老行当迅速得到人们的追捧,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
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应该有着怎样的思考和选择?作为高中生,请你以“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在班会上发言,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省实验高中拟定于10月18日在操场为高三学生举行“成人典礼”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下面是一封刚毕业学生的求职自荐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感谢领导百忙中赋闲审阅我的自荐信。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虽然工作经验不足,但我会不耻下问、鼎力工作、尽忠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诚恳希望得到你们单位的认可并给予高就的机会,给我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亮点纷呈,直抵人心。无论规定之细还是针对性之强,乃至措施之实,都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不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其结果就会让新《规定》沦为银样镴枪头,看起来 ,实则不中用、不实用。
校园食品安全之所以时有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由于监督失灵,该监管的不监管,想监管的监管不了。纵观新《规定》,在监管方面至少有三个新的特点。一是强化学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二是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三是重视学校食品安全的社会共管共治。( )如果家长也能参与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涉及学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项并拥有 ,准确掌握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等信息,那么校园食品安全就会多一重保障。 ,道德自觉是靠不住的,多一些监管才会少一些隐患,校园食品安全的重锤须“砸”进监管者的心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可圈可点 煞有介事 尺寸之柄 一言以蔽之
B. 可圈可点 凶神恶煞 一时之权 一言以蔽之
C. 乏善可陈 凶神恶煞 尺寸之柄 归根结蒂
D. 乏善可陈 煞有介事 一时之权 归根结蒂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校园食品安全之所以时有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监督失灵,想监管的监管不了,该监管的不监管。
B. 校园食品安全之所以时有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由于监督失灵,该监管的不监管,想监管的监管不了。
C. 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时有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监督失灵,该监管的不监管,想监管的监管不了。
D. 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时有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由于监督失灵,想监管的监管不了,该监管的不监管。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最有动力行使监督权的是家长,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最关心孩子健康。
B. 最关心孩子健康的是家长,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最有动力行使监督权。
C. 从一定程度上说,家长最关心孩子健康,最有动力行使监督权。
D. 从一定程度上说,家长最有动力行使监督权,最关心孩子健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嫁人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次韵江晦叔①
苏轼
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雨已倾盆落,诗仍翻水成②。
二江③争送客,木杪看桥横。
(注)①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北归,至虔州(今江西赣州),与江晦叔以诗唱答。江晦叔,苏轼旧友,时知虔州。②翻水成:典出韩愈“文如翻水成,初不用意为”。③二江:长江支流章、贡二水汇合于虔州,亦指江氏兄弟送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归途经虔州,友人钟鼓相庆;诗人重见旧时风物,宛如旧梦惊破。
B.倾盆大雨衬托“翻水”诗情,著一“仍”字足见诗人未因悠悠尘世而改变本性。
C.尾联以景结情,语意双关。前句写友人送别,后句寄托诗人对前途渺茫的悲凉感喟。
D.全诗所见所闻皆为情取景,表现了诗人的坚贞卓绝,洒然自信。诗风清俊浑厚,意蕴深厚。
2.“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两句被后人称赞为“极为高妙”,请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