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桌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真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手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太王去邠。此包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闲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駢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方于合从连衡  务:致力,专力从事

B.以鼓琴威王        干:冒犯

C.身亲往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D.亡国乱君相        属:接连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无恒产,因无恒心

B.攻伐为贤               彭祖乃今久特闻

C.必止仁义节俭           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持方相欲内圆凿,能入乎  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分别体现孟子、驺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④要其归, 必止乎亡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凳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

B.驺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髙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

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最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1.B 2.C 3.D 4.A 5.(1)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2)驺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的尊敬和礼遇,这怎么能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呢?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以鼓琴干威王”意思是“他借弹琴之机游说齐威王”,“干”意思是“求取”,此处可以引申为“游说,劝说”。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应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进行辨析。 C项,两个“乎”都是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A项,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反倒,后者是连词,表假设,如果。 B项,前者是介词,把,后者是介词,因为。 D项,前者是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后者是代词,这里指自己。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分别体现孟子、驺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然后抓住“分别”“孟子、驺衍、荀子思想情感”这两个关键信息,再来分析选项。 ①是别人的见解,而非孟子的思想情感;③为驺衍作品的语言特色和理解方法;⑥为齐国人对驺衍和另外两位学者的评价。这三句与题干要求不合。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项,“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错误,孟子序《诗》《书》,作《孟子》七篇不是为了引起诸侯的重视。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乃”,却;“德”,德政;“是以”,因此;“如”,到;“合”,符合。(2)中,“游”,周游;“见尊礼”,被动句,“见”,被;“菜色陈、蔡”省略介词“于”,“于陈蔡”;“孟轲困于齐、梁”,被动句;“同”,相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

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无以,则王乎?

③然则废衅钟与?

④不识有诸?

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臣未之闻也 B.莫之能御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臣闻之胡龁曰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得闻              为肥甘不足于口

B.王坐堂上            王无异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D.有牵牛过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就死地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我虽不,请尝试之   敏:聪慧

B.百亩之由,勿其时   夺:夺取

C.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说明

D.奚暇礼义哉        治:讲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