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百丈山记 [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百丈山记

[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注),无足观。独其西阁为,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若涌若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选自《宋代散文选注》,有删改)

(注)卑庳迫隘:房屋矮小狭窄。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石梁,两崖                循:沿着

B.独其西阁为                  胜:优胜

C.前芦山                      揖:拱手行礼,此处指对着

D.不可数                      殚:尽,竭尽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B.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C.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D.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丈山优美的风景大概从登上山三里多路,再越过十多级台阶才开始。

B.百丈山幽美险峻。既有小桥流水,凉风习习;又有峭壁飞瀑,水石相击。

C.百丈山上虽然有座庵,但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狭窄,没有观赏的价值。

D.芦山独立挺拔。周围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②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③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1)B;(2)C;(3)C;(4)①登上百丈山三里多路,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的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 ②唯独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感到更加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③那些畏惧险途的人有的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B项,句意为:只有西阁美好。胜:美好,优美。 故选B。 (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本句句意为“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 “得石台”为动宾结构,意为“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后应断开,排除A项; “于林薄间东南望”表示一句完整的语意,是状语+谓语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 “投空下数十尺”意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数十尺”说明其高度,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C项,“但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狭窄,没有观赏的价值”错误,文中有“独其西阁为胜”一句,可见前文说“无足观”是为了衬托西阁的景观之胜。 故选C。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1)中“许”,多,表约数;“控”,连接;“度”,越过。(2)中“夕”,整宿;“益悲”,更加悲凉;“可爱”,觉得可爱。(3)中“至是”,到此;“穷”,穷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                      谢:感谢

B. 监试者之                  异:以……为异

C. 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      遗:留下

D. 不为衰世业                【解析】
解除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监试者其身体壮大          常身翼蔽沛公

B. 兵难日起                  因人之力敝之

C. 天下所仇                  吾属今之虏矣

D. ,关东兵散              顷未发,太子迟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监试者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在讯问中司马朗敏捷、机智,令监试者刮目相看。

B. 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司马朗劝说他这样做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

C. 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把他看做自己的孩子,他怎能这样做。司马朗表明忠心和诚意,董卓最终放了他。

D. 司马朗带着家人回到温地的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⑵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⑶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记述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

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斟酌诗句。

C.“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D.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哪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树

杜濬

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 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 难移草木心

孤撑休抱恨, 苦楝亦成阴。

(注)①杜濬: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时为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流寓金陵三十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②三株树:隐士邱至山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③草木心:出自唐张九龄《感遇》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④苦楝:诗人家中所栽之树。

1.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鲁迅提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的音乐课》却没有画人的眼睛。你觉得二者矛盾吗?请结合画面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