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千乘(chèng) 喟然(kuì) 莫春(mù) 师旅(lǚ)
B.沂水(xí) 率尔(shuài) 比及(bǐ) 曾皙(xī)
C.鼓瑟(sè) 冠者(ɡuàn) 饥馑(jǐn) 铿尔(kēng)
D.侍坐(shì) 小相(xiàng) 哂笑(xī) 舞雩(yú)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郎朗的父亲在《我和郎朗30年》这本书中,讲述了郎朗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孩子迅速成长为超一流钢琴家的故事,介绍了培养郎朗成功的秘诀,其中一条是: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这引起了家长的热议。
家长甲说: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培养孩子确实要尽早、赶快,要尽可能地早学、多学。
家长乙说: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培养孩子不能求快,求快势必会伴随严苛的训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再说,像郎朗这样成功的又有几人?
家长丙说:是啊,梁启超先生说过,学习不必求猛进,像装罐头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会受益。他教育出的子女个个都很杰出。
家长甲说:可是时代不一样了啊!
……
要求:以上对话引发你怎样的想象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议论文。② 阅读下面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有时候,大家关注的比较多的是“我们”,如果把眼光转向“他们”,你能关注到哪个群体?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有怎样的表现?你和他们会有怎样的故事?你想为他们表达点什么?
请以“为他们 ”为题目,先在横线处填上一个词或短语,使题目完整通顺,然后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绍兴的大梦
①一早醒来,我竟是睡在绍兴城古老的风则江畔。推窗望去,那典雅浪漫的廊桥就在眼前,近得我有些恍惚:这真的是绍兴吗?真的是那个让我梦里千回的地方?
②昨日车子进城,我的心加速了跳动,路旁还看得见从前的那些古旧的砖瓦参差在高楼崛起的老街上,好似青苔白发,感觉绍兴的英魂永存。在熙攘的市中心,环绕的商铺之中,蓦然就先看见了那古老的轩亭碑!心头一紧,叫司机慢行。古碑虽然已显得有些矮小,但依然撞击着每个行人的眼睛:当年的秋瑾先烈就是在此断头。斑驳的轩亭碑啊,你永远都会记得,那个1907年7月15日,一个属于绍兴的女子,“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离轩亭口不远,便是秋瑾当年住过的和畅堂。我轻轻走进那座老式的院子,石板铺成的小天井,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与餐室毗连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她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留下的遗墨。最让我心颤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巾(guó)轩昂,风采动人。怀想1906年,秋瑾从日本返回绍兴,亲自主持大通学堂,开启民智,投身革命启蒙。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年轻的秋瑾本出生在官宦人家,又嫁给了豪门富商,正可谓锦衣玉食,何以要抛去身家性命,誓死追寻救国救民的“共和”之梦?
③绍兴的“硬骨”中,除了秋瑾,更有一个魂灵,就诞生在那座立在新台门的周家祠堂。闪过一段亭台楼阁,远远就看见长长的围墙上如今竟画上了鲁迅的巨幅头像,没有上彩,木刻般的强烈效果。先生的头发短立着,手里夹着烟,那袅袅的烟丝顺着围墙好像飘到很远。
④“先生!”我在心里轻轻叫了一声,鼻子就有些酸楚。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门前。
⑤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初夏,脸上还是红扑扑的我忽然就站在这绍兴城的周家祠堂前。记忆中的我,迈进新台门的脚步是雀跃的,寻找百草园的眼睛是欢喜顾盼的,品尝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人的。在周家祠堂后门外的小运河上,一艘旧旧的乌篷船载着我们三个年轻人,穿过一座座木的、石的小拱桥,驶向了鲁迅儿时的外婆家。
⑥将近三十年过去,一路的风雨(cāngsāng),当年的小辫姑娘早已无法雀跃,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从前那般轻松游览的胜地。这些年中,我几乎“怕”谈到鲁迅,甚至怕写下“鲁迅”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在中国,谁能说不知道鲁迅呢?只是觉得所谓的“狂人”和“阿Q”,“闰土”和“祥林嫂”却都已走远,鲁迅的声音只属于他的那个历史。其实,鲁迅的笔又何曾离开过我们?他所揭露的“国民性”依旧在今天的“看客”身上显现,他所抨击的“精神胜利法”无处不在发酵,今天的闰土还会叫一声“老爷”,执著的“读书狂人”还会呐喊着“救救孩子”!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
⑦又见三味书屋。轻轻地,我不敢惊醒鲁迅当年上学的小桌,那上面有他亲手刻着的一个“早”字,桌面上有他那小小少年一丝不苟的眼睛。书屋的后面是百草园,当年的草木竟然被换成了一方玉米的青苗,只有那一截矮矮的土墙,还告诉我那里曾留存过少年鲁迅的手印。我不禁仰望苍天,正看见屋檐上密密的野草,它正在风里独自垂看着我等人间“过客”。
⑧出了周家的大门,前方一拐就是咸亨酒店。远远地看见一条街上忽然突兀地立着一个孔乙己的雕像。这个在鲁迅笔下一点儿尊严都没有的人,如今是真的找回了“尊严”。哑然之际立定再想,总不能立个“阿Q”或“祥林嫂”吧。
⑨说起来,绍兴的大梦里应该还有王羲之那青山绿水的兰亭,虽说梦里已千回,但是兰亭的古韵清雅还是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借着山影,走过吊桥和凉亭,身边正是“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与友人对坐在“曲水流觞”的石头上,天地静阔,等那千年的酒杯。我想象着当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情景,脑海里翻卷着羲之先生的笔墨豪情,品咂起他发出的那种“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对生命价值的深沉思考和感慨,那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文缘和情缘。
⑩怀想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会诸侯于此,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走过历史的漫漫烽烟,古老的绍兴,你无论经历多少痛苦,却从未减损过高昂尊贵的容颜,因为你从未忘记,自己是华夏的第一圣部。
⑾春夜里,漫步在护城湖畔,浓浓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感觉自己也从那千年的大梦中走来。在这大梦里,曾浸透着秋瑾的血,飘游着鲁迅的魂,弥漫着王羲之的气脉。其实啊,在绍兴的怀抱里,还有多少古今英灵,深藏着他们尚未完成的春秋大梦!
(选自《新华文摘》。作者陈瑞琳)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词中加点的字注音
毗(________)连 巾guó(________) 风雨cāngsāng(_____________) 清流急湍(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叙写了绍兴的人文景观,并加以联想、想象,描绘出一幅幅内涵厚重的图画,情感浓烈,充满着对圣贤志士的敬仰之情。
B.作者面对秋瑾的男装照片,心灵震动,不禁为秋瑾出生官宦人家、后嫁给豪门富商、最终却抛去性命的人生历程而深深惋惜。
C.文章没有重点叙写如今的绍兴,一是因为绍兴的人文历史深深打动了作者,二是因为如今的绍兴已全无往日厚重的文化内涵。
D.作者面对“鲁迅头像”“百草园”“咸亨酒店”,睹物思人,生发出些许感慨,其中主要表达了对鲁迅先生逝去的无限伤感之情。
E.“那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文缘和情缘”中的“文缘”“情缘”指王羲之与“群贤”饮酒赏景、“畅叙幽情”、书写美文,思考人生的缘分。
3.文章第⑤段,作者插叙第一次游览周家祠堂的经历,有何作用?
4.第⑥段“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在文中有何深刻含义?
5.从全文看,“绍兴的大梦”有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 一轮明月寄托着李白浪漫的情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月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登高》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③ 邹忌经过冷静理智地分析,在齐王面前巧妙地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最后邹忌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
④ 人们在比喻“柔”的思想教育时,常引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话和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⑤ 古代诗文中有些词语由于使用精当被广为采用,沿用至今,形成成语。如:《诗经·氓》中的“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李密《陈情表》中的“_________,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⑥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出行工具与穿着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⑦《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⑧《逍遥游》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描写大鹏起飞的壮观图景:“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写其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
⑨《国殇》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歌,首先描绘了沙场战斗,这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 司马迁《鸿门宴》中“吾入关,________________”,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________________,庄不得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寻陆鸿渐①不遇
(唐·皎然②)
移家虽带郭③,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注]:①陆鸿渐:唐代著名隐士,名羽,皎然的好友。②皎然:僧人,本姓谢。③带郭:靠近外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陆鸿渐已经搬家,靠近外城,一条种满桑麻的小路可以通向他的新居。
B.颔联写作者来到陆鸿渐居处,看到了篱边盛开的菊花,交代了寻访陆鸿渐的季节。
C.由颈联可知,作者要寻找的人不在家,所以诗人想要离开,去西家打听情况。
D.全诗最后一句写出陆鸿渐常往山中,太阳西斜时才会归来,暗示了诗人寻人的结果。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陆鸿渐刻意搬家,离开喧闹之所,是因为俗务缠身无法摆脱。
B.“欲去问西家”表现出作者寻人不遇、探听无果后的失落和不舍的心情。
C.本诗看似未对陆羽着笔,但通过环境和侧面描写已经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不加雕饰,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3.下列诗句中菊花的象征义与本诗相同的一项是
A.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B.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4.本诗与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选材上相似,试比较两首诗所刻画的隐士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能则举之
A.一举成名 B.举一反三 C.举国同庆 D.唯才是举
3.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事则不与
A.患难与共 B.与人为善 C.欲取先与 D.与时俱进
4.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甲:且 乙:而 B.甲:则 乙:而
C.甲:且 乙:则 D.甲:则 乙:则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6.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
7.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