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人一旦喜爱某种东西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不知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从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然而,一些了不起的成就也源于此。

 

【范文】 何以了不起 人一旦喜爱某种东西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不知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从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然而,一些了不起的成就也源于此。 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往往是在生活的早期就清楚地明辨了自己的方向,并且始终如一地把他们的能力对准这一目标的人。他们终其一生朝着一个方向矢志不渝地前行,最终成果显赫。 由此观之,专注到痴迷这种精神效用,在达成目标的道路上,毋庸置疑,发挥着显著的积极作用。鉴于人们出于对“失去正常判断力”的担心,我们应将“痴迷某物”的焦点置于“失去了何物?” 或许人们常常有疑问,为何失掉了正常的判断力,还能达成显著成就呢? 实际上,对于伟人而言,失去常规的判断力恰恰是打破了桎梏,从而心无旁骛地潜心修行,只专注于正研究的东西。 因此,随着所谓“正常的判断力”逝去的,还有面对未知的唯唯诺诺,细枝末节、阻碍前行的干扰物。造就了了不起的人往往省略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将有限的精力投入于真正应被重视的地方。 正是看清了利弊关系,舍弃了一些无关痛痒,留下了一些至关重要,才得以为狂热痴迷的事业建立丰功伟业。接着向世界证明,看,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然而,多数人尚无法透析其中利害关系,止步于对“失去正常判断力”的顾虑,常常畏首畏尾。一方面,小心翼翼地捧着狂热的喜爱,一方面,又自诩清醒、寸步不前。 这恰恰是不清醒的表现,是无法认清“正常的判断力”。我们都知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盛行的主流,因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更迭中更进一步、或囿于时代局限。 以今人的眼光看,疯狂到失常,我们能想到谁?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还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在他们取得举世成就以前,亦可被看作是痴人说梦、不识时务。讲得动听点叫壮志难酬,讲的难听些便是一事无成、徒耗青春。 这样的观点依然盛行,说到底是固执地看待“正常判断”,而没有看到古人的一片赤诚之心。因为没有相似的狂热的心情而无法理解陆游的慷慨悲壮、陶渊明的遗世独立。 我们需要打破所谓“正常的判断”,建立适合自己的“正确判断”。既然能够赞颂古人究其一生追求自我的人生境界,何不把痴迷某物的精神视作一种浪漫,一种追求?就像当今的科研工作者,有的尚在途中,有的已声名鹊起,不变的是不慕名利的内心与坚守科研的操守。难道他们不选择享乐,坚持在艰苦中探索是一种“正常判断力”的丧失吗? 狂热与痴迷,本应被赞美。认准了,便去做吧,有的人死后方生。 【解析】 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 材料从二个角度阐述。其一,狂热痴迷某物会导致人们失去正常的判断力;其二,狂热痴迷某物会创造出一些了不起的成就。表转折的“然而”一词很重要,意味着后一层意思是论述的重点,即“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出成就。材料关键词:狂热痴迷。整体角度:“狂热痴迷”的不足——失去了正常判断力。其原因在于忽略了其他信息。“狂热痴迷”的优点——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其原因在于忽略了其他信息,专注于某一点,这是一种专一,纯粹、纯正、心无旁骛……通过“然而”一词,确定论证重点在于论证其“优点”。 【立意】 不疯魔,不成活;人生需要魔性;狂热是向前的动力;成就源于理性狂热;在痴迷中寻觅自得;我痴迷,我创造;痴迷于一点,登峰造极;痴迷造就伟大;理性看待痴迷。 【结构】 文章开篇扣题,点明“痴迷”才能“成果显赫”,然后点出“痴迷”能让人“失去正常的判断力”,作者并没有就此展开冗余的论述,而是笔锋一转,将文意反向推进,指出“失去正常的判断力”恰恰是打破了桎梏,舍弃枝节,直指重心。接着以多数人的做法反面论证了“担忧‘失去正常的判断力’”是失之偏颇的,进而将文意进一步推进,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流,那么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所以无法认清“正常的判断力”,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待陆游,陶渊明的“痴迷”可能是“一事无成,徒耗青春”为例加以论证,并对此进行批驳,从而提出观点“不妨打破‘正常判断’,建立适合自己的‘正确判断’”,并以古人痴迷于追求自我的人生境界与当今科研工作者坚守操守为例加以证明。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结尾:认准了,便去做吧。本文立意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痴迷”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论述,而是以“正常判断力”为论述点,对“正常判断力”加以质疑,正常的判断力是否一定有助于人取得伟大的成就就此展开论述,最后指出“建立适合自己的‘正确判断’,进而痴迷,才能有所成就”。本文语言老练,文笔老到,思路清晰,一个小时左右能创作出如此佳作,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实属难能。 【素材】 1.人对事物都有喜爱与不喜爱之分,而对于喜爱的事物更有轻微与痴迷之分,对于轻微的喜爱可能只是对事物表面的喜爱或已经习惯了的喜爱,而对于那些我们狂热痴迷的东西的喜爱,则可以促使我们排除外界干扰,尽心做到最好,从而促使了一些成就的发生。 2. 忽略外界的非议,跟随自己内心的喜爱,更可能获得成就。居里夫人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当她下定决心要发现镭并提炼它时,在她那个年代是许多人不理解的。人们普遍认为当时的女性可以凭借自己姣好的容貌嫁给一个条件不错的男子过上舒服的后半生。但是居里夫人并不那么认为,她热爱化学,一心想为人类的化学事业做出贡献。于是她潜心研制,提炼镭,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容貌被这些化学物质影响,每日每夜地工作,最终提炼出了镭,成为了梁衡笔下“跨越百年的美丽”。当时一定有人觉得居里夫人的行为很傻,但是居里夫人忽略了这些非议,潜心研究,最终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 调整自身心态,将关注点集中于自己内心真正的喜爱,更有可能获得成就。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一些因素导致耳聋。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音乐家听不到声音,这无疑是断送了一位音乐家的前程。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甚至在耳聋之后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以及自己对于音乐发自内心的喜爱,仍然创作出许多流传至仍旧经典的乐曲。可见他在自己耳聋后并没有放弃,没有绝望,跟随着自己内心真正的喜爱,坚持创作成就了他这样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4. 于每一个平凡的生命,也许我们不会因樊锦诗般的痴爱在人类史上留下美丽之痕,但依然可以让平凡生命闪光。罗曼•罗兰曾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平凡的个体,他们看透生活的本质,知道自己难以做出惊世骇俗的不凡之举,也不庸庸碌碌地虚度时光,而是将自己所爱刻在生命的轨迹上。也许只是像王继才那样,用一生守护一座孤岛,也许只是像路边平凡的警察那样,用一生守护一份安全,又也许像讲台上默默无闻的教师那般,用一生将所学传授于学生。每一个平凡之人,同样需要将这份坚定的爱守下去,役物而不为物役,在自己的生命中有所成就。 5. 只有将自己的关注点集中于所爱之物,才可能摘得成就。梭罗正是明确自己所热爱的宁静生活,才敢于抛弃城市的安逸,在荒凉无人之地开辟自己的世界,留下《瓦尔登湖》的著作。南仁东也正是明确自己的热爱,才能在人烟稀少的云贵高原建立天眼十几年。可见,只有先将自己关注于自己所爱,才有可能将其有所成就。 这条路上更为重要的是在痴爱的正确道路上不断前行,即使他人看来似乎是失去正常判断,但我们依然要守住初心,保持自己灵魂深处的思考与坚守。樊锦诗作为“水乡的女儿”,在北大毕业后坚决赴往大漠中守护古迹,几十年如一日。常人看来这是错误的判断,让自己陷入艰苦,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份痴爱是出于本心,不为外物所役使的。这“敦煌的母亲”终将灿烂的洞窟文明以数字化形式带回人们的视野,守住了文化的瑰宝。如此不凡之人,在自己的痴爱之路上坚守自己的判断,才有所成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综合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

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表示,多年前,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采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莫高窟的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莫高窟的保存和资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如今去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只要愿意,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排长队挤着进那一个个的小洞窟,就着微弱的光线看着那一幅幅可能有残缺的壁画,而是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欣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想看多细就看多细。早在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就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广东省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APP应用软件,该软件录入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遗的地理位置、传承人等信息,为用户了解与保护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目前校藏古籍文献 2000多册,但受到自然条件、保存条件和书藉的物理特性的影响,大量古籍文献受损严重,所以,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迫在眉睫。古籍数字化成本非常高,如一册300页古籍数字化成本要60万到90万,所以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资金用于古籍数字化工作。古籍虽然可以被数字化,从而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被存储,并被快速检索,但是古籍数字化存档也容易遭到病毒侵害,存在被人为误删或者掉电等故障的风险。

(综合选自“中国文明网”“搜狐网”等)

材料三:

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支持资金,将该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和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

(摘编自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1.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下开启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

B.大数据及相关技术实现了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的建立必将推进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处理。

C.数字技术逼真地还原了洞窟的景观,既满足了游客常规游览无法实现的观感要求,又减少了游客排长队等待的痛苦。

D.数字化使古籍得以高效存储,但并非一劳永逸,还需建立防护机制,防止存档被误删,降低因掉电、病毒侵害所带来的风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物保护不仅要有重视的态度和数字化保护的新思路,还需要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明确的要求,避免数字化保护出错走偏。

B.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提出的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如今已经成为了现实,游客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欣赏敦煌壁画和彩塑。

C.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改变敦煌莫高窟即将消亡的事实,但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全新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D.“广东省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收录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遗的地理位置、传承人等信息,该举措表明数字技术也适用于非遗的保护。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

十一贝子

①《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②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复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攻设计意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它既其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的。”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索的深刻影响。《华复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④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眼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大难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易经·系辞》中的观点,艺术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中国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

B.19世纪末以来,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变化是由于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

C.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正是一些中外建筑师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的体现。

D.李允鉌先生出版的《华夏意匠》填补了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的空白,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以《易经·系辞》中“道”和“器”的论述,引出了对中国古建筑缺少理论探索的论述。

B.文章中引用建筑史学家龙庆忠的话,阐释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设计意念,佐证了“《华夏意匠》一书难能可贵”这一观点。

C.文章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古建筑的理论、风格的不同,突出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特点。

D.文章分析了中国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的现状,意在寻求扭转这一趋势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不缺乏园林艺术的理论名著,也有建筑领域的民间著述,但是与西方古代的建筑名著相比,数量不足,且差异很大。

B.始于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形式”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故而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指引。

C.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造型上的差异不大,但却在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突出代表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D.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面临消亡的危险,我们也要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传递诸多前辈先贤之薪火,才能让中国建筑一息不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刷牙

路遥

一九七八年夏天,大山村十八岁的青年社员黑牛,在公社参加了几个月卫生学习班回来后,就成了队上唯一的“赤脚医生”了。

回队后的第二天早晨,我们这位“医生”就赤脚片儿蹲在自家门前的硷畔上,刷开了牙。作为“赤脚医生”,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刷牙的好处和不刷牙的坏处。

但是,在这个离县城一百多里路,离公社也有五六十里路的僻远山村竟然有人刷起了牙。岂非咄咄怪事?所以消息风快传遍全村,先后有一些老者和童稚向刷牙者的院子里涌来,像看一台大戏一样围住了他。

这些人围住这个刷牙的人,惊叫声和稀奇的议论,嗡嗡地响成一片。有几个老头竟然在他的面前蹲了下来,像观察一头生病的牛犊一样,互相指着他的嘴巴各抒己见。

黑牛向来遇事不慌不忙。这阵儿也一样:他照样不慌不忙刷他的牙。他右手很不灵巧地拿着牙刷在嘴里鼓弄了好一阵,然后取出牙刷,喝了缸子里的一口清水漱了漱口,把牙膏沫子吐在地上,又喝了一口水漱了起来。周围一圈人的眼光就从那牙缸子里看到他的嘴上;又从他的嘴上看到土地上。

现在,黑牛刷完了牙。他很高兴:虽然牙床有点疼,但口里十分清爽。他不是看见,而是感觉到自己的牙齿白净了——一定白净得像玉米籽儿一样!

他站起来了,手里端着刷牙缸子,本来转身想回家,但不知怎的,心头萌生起这祥一个欲望:乘这个机会,他很想宣传一下刷牙的好处。

他好记性——把学习班上公社医院大夫的牙齿方面的卫生知识,几乎一字不落说了一遍。他的宣传还没完,人群里就发出了嘲骂声:

“哼!逛了几天门外,倒学起文明了!”

“哈呀,一股洋腻子味,把人鼻子熏坏了!”

这时候,只见一个黑胡巴茬的老汉满脸通红,豁开人群,径直朝人圈里的黑牛走来。他没出声,抡起庄稼人粗壮的胳膊,朝黑牛的嫩脸蛋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然后大声喝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还不快滚回去!”

老汉一记耳光打散了看热闹的人群,院子里很快就剩下了他父子俩。

黑牛眼里噙着两颗泪珠,说:“爸,你为啥打人哩?我现在是‘赤脚医生’,给大家说讲卫生的道理,有什么不对?”

“狗屁卫生!你个土包子老百姓,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你羞先人哩!别给老子胡说了!趁早把你那些刷牙家具撇到茅坑里去!”

当天晚上收工后,满肚子委屈的“赤脚医生”去找生产队长——叫队长评评理吧!

老队长五十多岁的人,害着严重的气管炎。这阵儿正盘腿坐在煤油灯前,一边猛烈地咳嗽着,一边用劲地抽着旱烟锅——不知哪个村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庸医生告诉他抽旱烟能治气管炎。并且理论说,气管炎是寒症,烟是热性的,驱寒。老队长竟相信了这“偏方”,尽管越抽咳嗽越厉害,他还是拼命地用这“偏方”疗治他的气管炎。

老队长还没等他开口,便一边咳嗽,一边抽烟,一边说:“事情我都知道了。咳,你们这些年青人。庄稼人还刷牙哩?你看你洋不洋?咱个老百姓,刷那牙干啥?如果全村的青年人都搞这个刷牙的把戏,这坏风气传开来还了得?当然,话又说回来,谁没年青过两天?有缺点错误改了就对了。你也不要为这事熬煎,在咱社员会上好好检查一下思想就行了……”

老队长苦口婆心教育完黑牛,就猛烈地咳嗽起来。他赶紧抽了几口旱烟,接着又是一阵更猛烈的咳嗽。

等咳嗽暂时平息了的时候,他抬起头吃惊地看见坐在脚地小凳上的“赤脚医生”正流眼泪哩。他赶忙安慰说:“你看你这个娃娃,哭啥哩,以后不刷就对了嘛!”

黑牛满面流泪从小凳上站起来,几乎是绝望地喊道:“老队长,我检查!但你也叫我刷牙吧!刷牙是讲卫生哩!”

“还刷哩?哎呀,你这娃娃怎学成了个这?”

老队长也动气了,他直起身板来,想大声说些什么,一阵猛烈的咳嗽终于使他什么也没说出来,上气不接下气,慌得黑牛赶忙上去给他捶背。

咳嗽停息了的时候,老队长已经没力气说什么了。他背靠在铺盖卷上,闭起双目,痛苦地喘息着。

黑牛简直难受得连气也出不上来了。他觉得很闷,便从这屋子里出来了。

他站在村头一棵老榆树下,望着星光下朦胧的连绵不断的大山久久地出神。全村人都睡了,看不见一星灯火。夏夜的风把他那梳得很整齐的少年偏分头吹得纷乱。在这沉重的寂静中,他突然好像听见地平线那边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天很晴,不像是打雷。是什么呢?是汽车?是火车?是飞机?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这声音好像是朝着他们村来的。少年特有的憧憬和幻想,使他忘记了一天的不愉快,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寻起这些声音来;黑暗中他微微笑咧开的嘴巴,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夜。

(原刊甘泉县内部文艺刊物《泉》1979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牛宣讲刷牙的益处,遇到了重重障碍,多是由于他只是一个“赤脚医生”,不过参加了几个月卫生学习班,宣传缺乏说服力。

B.作者善于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黑牛的执着、老汉的粗鲁、老者童稚的好奇跃然纸上。

C.小说开篇以简洁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唯一”二字,为后文叙述黑牛开展工作遇到的各种阻碍做了铺垫。

D.文中譬喻源于生活,写村民“像看一台大戏一样围住了他”,以及黑牛感觉牙齿“白净得像玉米籽儿一样”,充满了乡土气息。

2.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记述老队长咳嗽的相关内容?

3.小说结尾一段在平易的语言中潜藏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_,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苏轼《赤壁赋》)

⑵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氓》)

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⑷五陵年少争缠头,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⑸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

⑹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________________,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勤奋篇》)

⑻自信人生二百年,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七古·残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镜湖”两句的含义?这两句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