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作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正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
C、《西厢记》《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佳作,它们满足俗人和雅人共有的相通的快感趣味的条件,得到了所有俗人和雅人的肯定。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
(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语录体这种文体最早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主要集中在“压迫反抗”“人之大欲——男女”上。
C、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D、“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为新文学产生的提供了条件。
B、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就写出了这位琴师的气派,暗含着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动作,“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的铿锵有力。
C. “如听万壑松”用万壑松来描写音乐,打通了听觉和视觉,使人通过联想松林的葱茏翠绿来感受音乐效果,这与“大珠小珠落玉盘”写法类似。
D. “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诗人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同时使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自己和蜀僧在音乐里情感的交融。
E.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起,“霜钟”用典,点明时令,与下面“不觉碧山暮”照应。
2.结尾两句“不党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和《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的诗句,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来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以古讽今之作,李商隐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的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
B. 开头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方士在海外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说,“徒闻”则对这个传说给以否定。
C. “他生未卜此生休”中的“未卜”“休”和上句的“徒闻”流露出讽刺的语气,又为下面的诗句定下了基调。
D.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无复”二字则表现了唐玄宗对重享“鸡人报晓筹”安乐生活的渴望。
2.下列对这首诗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采用倒叙手法,由悲剧的结局回溯事变的过程,突出玄宗的悲剧是由他荒淫失政造成的这一思想。
B. 颔联用“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C. 颈联“六军同驻马”和“七夕笑牵牛”形成对比,凸显了唐玄宗对爱情的忠诚,意义丰富,耐人寻味。
D. 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从章法上说,是对前面六句的总结,从艺术构思上说,是由前面引起的联想。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蜀道难》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
(4)《登高》中点明本首诗歌的主旨句,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
(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6)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 ____,_____。
完成各题。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宣德三年,都御史刘观以贪被黜,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荐佐公廉有威,历官并著风采,为京尹,政清弊革。帝喜,立擢右都御史,赐敕奖勉。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曰:“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曰:“中朝官俸薄,仆马薪刍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免役。隶得归耕,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曰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士奇对曰细事不足干上怒帝乃以吏状付佐曰:“汝自治之。”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汝改行,吾当贷汝。”帝闻之益喜,谓佐得大体。或告佐不理冤诉,帝曰:“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会鞫,果千户臧清杀无罪三人当死,使人诬佐。帝曰:“不诛清,则佐法不行。”磔清于市。正统初考察御史不称者十五人,降黜之。邵宗九载满,吏部已考称,亦与焉。宗奏辨,尚书郭琏亦言宗不应与在任者同考。帝遂责佐。而御史张鹏等复劾宗微过。帝以鹏朋欺,并切贲佐。佐上章致仕去。赐敕奖慰,赉钞五十贯,命户部复其家。十一年九月卒。
(节选自《明史•顾佐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除庄浪知 除:授职。
B、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 预:准备。
C、命法司会鞫 鞫:审问
D、赐敕奖慰,赉钞五十贯 赉:赏赐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帝叹曰 / 朝臣贫如此因 / 怒诉者曰 / 朕方用佐 / 小人敢诬之 / 必下法司治 / 士奇对曰 / 细事不足干上怒 /
B、帝叹曰 / 朝臣贫如此 / 因怒诉者曰 / 朕方用佐 / 小人敢诬之 / 必下法司治士奇 / 对曰 / 细事不足干上怒 /
C、帝叹曰 / 朝臣贫如此因 / 怒诉者曰 / 朕方用佐 / 小人敢诬之 / 必下法司治士奇 / 对曰 / 细事不足干上怒 /
D、帝叹曰 / 朝臣贫如此 / 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 / 小人敢诬之 / 必下法司治 / 士奇对曰 / 细事不足干上怒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顾佐文武双全,使得守将佩服。端午日,守将召集官员比试技艺,因他是文官,不让他射箭,他却拿起弓箭一发中的,令守将大为折服。
B、顾佐个性鲜明,为人刚直不屈。他为官让官吏和百姓感到又害怕又佩服;他的刚正使权贵们多感不便,于是被调出京城做了贵州按察使。
C、顾佐治绩显著,受到辅臣举荐。他因担任京兆尹,使政治清明,弊政革除等治绩,受到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推荐,并被任命为右都御史。
D、顾佐考核严格,做出相应处理。他在正统初年考察十五名御史不称职,降职或罢免了他们,把被吏部考核称职的郡宗也考核为不称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汝改行,吾当贷汝。”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要求答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月戊戌,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国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 欧阳玄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獠人熟玄名 / 弃兵仗 / 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 / 缘诉某事于县 / 县官不为直 / 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 情有弗堪 / 乃发愤就死耳 / 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
B、獠人熟玄名 / 弃兵仗 / 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 / 缘诉某事于县 / 县官不为直反 / 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 情有弗堪 / 乃发愤就死耳 / 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
C、獠人熟玄名 / 弃兵 / 仗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 / 缘诉某事于县 / 县官不为直反 / 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 情有弗堪 / 乃发愤就死耳 / 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
D、獠人熟玄名 / 弃兵 / 仗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 / 缘诉某事于县 / 县官不为直 / 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 情有弗堪 / 乃发愤就死耳 / 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视事”“告归” “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欧阳玄年少文才过人。黄冠师看其面相,推测他未来必是肩负朝廷重任者。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明察善断、不畏权贵。县中许多长久难以决断的疑难官司,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家奴的行为,欧阳玄都能公正判决。
C、欧阳玄为官清廉,声名显著。武冈县有人聚众闹事,他能以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亲自用祸福之理开导他们,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D、欧阳玄深受皇帝器重。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负责编修史书。为使朝政扩大影响,他畅所欲言,毫无隐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