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
杨延文
①几十年来,我一直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坚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坚守艺术的价值乃创造。
②生活是美好的。画家要重视从生活中寻找艺术感觉。现在许多画家图省事,以拍照代替写生,但人的眼睛的视域和观看方式,是相机所无法替代的;画家在现场对艺术感受的捕捉,更是后期根据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所无法弥补的,须知无论摄影技术多发达,拍照片都无法代替写生。现在人们对“个性”特别看重,都想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为了这些,有些画家甚至连生活都不要了,这是不对的。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创造。也只有融入生活,具有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语言,符合时代要求,艺术作品才能具有感染力,给人以启迪。
③画画的人还要重视理性思考。我个性要强,在艺术上更不屑拾人牙慧。我一向认为,艺术本来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除不需要的,立别人干不来的,那中间就有你了。尊师吴冠中先生熟谙西方绘画精神,又深会中国绘画意境,他一生致力于“中西融合”的创造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我又从董寿平、李可染、亚明、许麟庐等中国画大家那里受到启发,努力在中国画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精进,与已有艺术风格保持距离,尝试突破前人的格局。
④书画家还要珍视自己的艺术才能。因为只有具有艺术才能并能够珍视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历史证明,一个翰墨家,不磅礴睥睨,没有凌厉百代的雄心,岂能在艺坛立足?就像著名书画家林散之所说,书画家必须“争千秋”!
⑤珍视艺术才能,就是珍视艺术标准和艺术创造力。画家对社会的贡献可谓“嘴一份,手一份”。“嘴一份”是要能说出有足够影响力的话语;“手一份”是手头必须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只给后人留下作品还不够,还要留下思想。历史上的艺术经典,其主要特征便是能够给人以启示,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创造力和前瞻性。所以我认为,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因此,我也一直在不断突破自我,反对重复别人、重复自己,时时尝试创新。因为任何一种传统的技巧或表现方法,都无法承载今天这么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对艺术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按照时代精神出新,艺术才能完成应有的使命。
⑥如今,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但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却在误导群众:一些画家有“山寨王”思想,自己擅长什么就说什么好;一些画家成了“礼品加工厂”,市场需要什么创作什么;一些展览一味求大;一些作品一味求大;再加上批评家失语,以及艺术品市场炒作等问题,艺术的普及工作,常常非但不能提高群众的审美,反而影响人的艺术判断力,令艺术标准似乎更加模糊……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保持一份艺术的初心,更需要一种定力。时间是判断艺术的最好标尺。
⑦要有所创造,艺术家还需要一些质疑精神。上世纪80年代,我曾对传统山水的“三远法”提出质疑,认为这在绘画的空间再造方面,对现代人而言是一种桎梏。随着地球村越来越小,中国人的视觉审美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画家应该有意识地从已有的经验中跳出来,进一步拓展中国画的发展空间。我崇尚活学活用。借助古人留给我们的思路非常重要,但不能被其束缚,要有所创造,必须从中挣脱出来。在这方面,我总结出一句话:延续是必须的,创造是根本的。要善于吸收,更要善于进取,即便是个人艺术面貌已经形成,也要不断探索艺术创造的深化。
⑧新时代呼唤全新的艺术作品。当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中,我们应该呼唤,艺术创作回归艺术的本源,艺术家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发展创新为己任,增强时代使命感,返璞归真。艺术与整个时代大道同行。我相信,这个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这个珍珠,是新的作品,也即明天的经典。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创造更多艺术精品。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8日 1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艺的源泉是生活,呼吁艺术创作回归生活,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发展创新为己任,增强时代使命感。
B.作者在艺术上不拾人牙慧,认为要有理性思考,对于前人的风格要有破有立,突破前人的格局,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精进。
C.作者对著名书画家林散之“争千秋”的理解是,书画家要珍视自己的艺术才能,具有凌厉百代的雄心,这样才能在艺坛立足。
D.当代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书画家要根据市场需要创作自己擅长的作品,从而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引出观点: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创造。
B.作者列举有些画家以拍照代替写生,追求所谓的个性的错误做法,旨在证明生活是美好的,艺术家要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C.作者列举艺术从业者误导群众的诸多做法,从反面证明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保持一份艺术的初心,更需要一种定力。
D.作者认为山水的“三远法”在绘画的空间再造方面对现代人是一种桎梏,是为了证明艺术家的创造性要有质疑精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杜岚,1912年生于陕北来脂县东乡一个村落土窑洞。1936年到澳门后,她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教绩显著。抗战期间,她发动民众支援抗战,组织募捐;解放战争中,她组织澳门同胞捐资、捐物,送至广东。1949年10月1日,时任濠江中学校长的她顶住国民党和殖民当局的压力,在学校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以后每年国庆节都坚持升国旗。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她已87岁,毅然亲自到校升起国旗。2013年杜岚去世。她的一生,坚持爱祖国爱澳门,对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良多,以卓著的治学成就荣载《世界名人录》。习近平主席多次赞扬杜岚和濠江中学,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来到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观摩“‘一国两制’与澳门”的中国历史公开课,并发表重要讲话。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代表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结合杜岚女士的事迹和精神,给她写一篇人物评传。
②在2020年新年即将到来之际,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同学写一封信。
③你所在的学校(统称“兴华中学”)在元旦要举行“爱国心、报国行”的主题活动,你面向本校师生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完成写作任务;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给下面的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至少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6个字。
2019年11月15日,在江西南昌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迷选结果正式对外公布,信阳毛尖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其主要产地在信阳市狮河区、平桥区和罗山县。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质奖,1990年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信阳毛尖被誉为“绿茶之王”。2017年,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比中,信阳毛尖以59.91亿元位居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二名。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个话题,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逻辑合理,句式与所给示例基本相同。
奋斗是一座山峰,孕育着崇高,只要你肯攀登;
奋斗是一支火把,孕育着光明,只要你肯燃烧;
奋斗是一片果园,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种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诗文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其评点的范国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无所不包。诗文点评自唐代以后就十分兴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日本、韩国等地甚至也在传播。古代诗文点评文献数量相当 ,因此现在研究古代诗文点评,( )。这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古代诗文点评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点评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诗文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 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
二、古代诗文点评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集部点评,对有关经、史、子部的点评 ,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诗文点评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先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文献调查后,然后编制出详细的古代诗文点评文献目录,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文点评自唐代以后就十分兴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
B.诗文点评自唐代以后就十分兴盛,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日本、韩国等地甚至也在传播。
C.诗文点评自唐代以后就十分兴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
D.诗文点评自唐代以后就十分兴旺,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日本、韩国等地甚至也在传播。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需要做好文献分类工作
B.应该以主要问题为抓手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庞大 寄送 视而不见 盲人摸象
B.广泛 寄送 置若罔闻 坐井观天
C.广泛 寄呈 视而不见 坐井观天
D.庞大 寄呈 置若罔闻 盲人摸象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判论战》中“____,____”两句,证明了曹刿的观点:“齐师败绩”并非使诈设伏,而是真的逃跑,因此追击齐军。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两句,表达了音乐演奏的特殊效果:虽然中途暂时停顿,但听众仍沉浸在原来的情境中。
(3)苏软《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作者乘着小舟漂荡在浩渺的江面上,自由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