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希望当权者任人唯贤,与龚自珍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温庭筠《菩萨蛮》中化用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来写女子容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实甫《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设问手法,渲染离别伤感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催试官考较戏作①(节选)
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②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注]①此诗为熙宁五年,诗人任杭州通判监考贡举时作。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这一年却延迟至八月十七日放榜。②组练:指军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为催促试官考较而作,却从描写钱塘江大潮入手,构思别致新颖。
B.诗人用“鲲鹏水击”、“组练长驱”两个比喻表现江潮气势磅礴、壮美雄奇。
C.诗的五、六句将红旗与青盖、黑沙与白浪进行对比,突出江潮盛况非凡。
D.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阅卷考官的催促,希望考官们点起蜡烛加班阅卷。
2.这首诗题为“戏作”,但其中包含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曾巩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B.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C.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D.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所涉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禄、乞骸骨、填沟壑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B.知越州,任越州知州。知州乃官名。宋初州本有刺史,别命京官知军州事,以分其权柄。其后罢刺史,专用知州,总治州郡政事。
C.熙宁八年夏,“熙宁”为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每个朝代的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D.月相纪日法,即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公在熙宁八年九月临危受命,出任越州知州,到任之前他就下发文书详细了解各属县受灾情况并认真做好了赈灾准备,这突出了赵抃临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B.赵公不惜违反规定,给予灾民更多救济;不仅如此,赵公还躬行善政,捐资助民。这突出了赵扑救灾突破常规的做法和高尚的人品。
C.赵公忧民爱民,救饥救疫等规划得严谨周密。文中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准确介绍救灾措施,充分反映了赵抃出色的救灾成绩,歌颂了赵抃的吏才。
D.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更是为了总结救灾经验,为后世所借鉴。通过一次救灾全过程的记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荒政史的珍贵资料。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其他篇目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原毁》)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对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送董邵南序》)
A.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强:强盛
B.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 矧:况且
C.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恶:哪里
D.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卜:判断
对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进学解》)
A.行成于思毁于随 随:因循随俗
B.占小善者率以录 占:具备
C.名一艺者无不庸 庸:庸俗不堪
D.爬罗剔抉 爬:爬梳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洗碑
许辉
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败什么。
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确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子,左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烦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么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野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再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再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选自《芒种》,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生活底层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
B.小说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中,首尾圆合,艺术上颇为别致精巧。
C.小说主旨鲜明,作者既通过叙事和描写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又通过画龙点睛式的议论直接揭示小说深刻的意蕴。
D.语言详略有致,小说中写景大多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渲染氛围。而人物描写则较为细致传神,重在显出精神特质。
2.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请简析文中促使罗永才心理转变的原因。
3.请探究小说题目“洗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