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数字出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营业收入在全行业中的占比继续提高。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20.85亿元,对全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长贡献率为67.9%,提高7.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与增长贡献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继续位居第一,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网络动漫营业收入增长250.7%,在线教育营业收入增长39.4%,势头迅猛,增长速度在数字出版所属各类别中名列前茅。
2017年数字教育出版的格局将初步显现,在线教育在垂直领域的模式顺利发展。出版业在教育领域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渐趋深入,出版单位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核心,以技术和平台数据为支撑,以数字产品为发力点,构筑完整的数字教育生态。出版单位以更加开放共融的心态,与技术公司、互联网公司、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及增长情况
产业类别 | 营业收入及增长情况 | |||||
金额(亿元) | 比重(%) | 比重变动(%) | 增长额(%) | 增长速度(%) | 增长贡献率(%) | |
图书出版 | 832.31 | 3.53 | -0.27 | 9.76 | 1.19 | 0.50 |
期刊出版 | 193.70 | 0.82 | -0.11 | -7.29 | -3.63 | -0.38 |
报纸出版 | 578.50 | 2.45 | -0.44 | -47.65 | -7.61 | -2.46 |
音像制品出版 | 27.51 | 0.12 | 0.00 | 1.26 | 4.80 | 0.06 |
电子出版物出版 | 13.20 | 0.06 | 0.00 | 0.79 | 6.37 | 0.04 |
数字出版 | 5720.85 | 24.24 | 3.90 | 117.00 | 29.91 | 67.89 |
印刷复制 | 12711.59 | 53.87 | -2.66 | 466.08 | 3.81 | 24.03 |
出版物发行 | 3426.61 | 14.52 | -0.41 | 192.60 | 5.96 | 9.93 |
出版物进出口 | 91.52 | 0.39 | 0.00 | 7.32 | 8.69 | 0.38 |
(摘编自《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材料二: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获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用户规模不断上升,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累计用户已达16.73亿。在该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当下不少出版社的发力重点。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持续增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率连续八年增长,并且数字阅读付费意愿不断提升,庞大的数字内容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鉴于数字化的趋势,国家层面已在数字出版领域开始布局,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数字出版纳入了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更是把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予以规划,设计了多个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引导数字出版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7年5月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还启动了20家出版融合实验室,42家新闻出版业标准,部署更加全面、具体、细化。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出版在给出版行业相关公司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尚春明表示,在实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外部环境、观念、机制、人才、资金、技术等,都会因储备不足而受到很大影响。
目前互联网仍在快速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不断优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魏玉山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出版流程,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在发行、印刷、数据加工、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为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人工智能在出版流程的再造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可能,比如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很多新技术和机器在这一行业逐步得到应用。
(摘编自《数字出版产业累计用户规模超16亿》)
1.下列关于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及增长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出版物出版总收入最少,数字出版比重变化最大,报纸出版总收入下滑最多。
B.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成为拉动新闻出版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
C.数字出版增长快,在总收入比重、增长额、增长速度和增长贡献率等方面处于第一位。
D.报纸出版是新闻出版产业中下降的板块,且降幅明显,它面临着来自数字出版的严峻挑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出版单位重视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技术和平台数据的利用,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重点来抓,会让数字教育出版格局更阔大。
B.随着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用户规模已超过16亿,这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C.《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为数字出版做了国家发展规划,设计了工程项目,制定了行业标准。
D.为促进新闻出版业在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
3.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将有哪些新趋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谣岁月长
唐 毅
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小伙伴之间,做游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也多,也很有趣。至今还记得一些,如《打电话》:“喂喂喂,打电话,问你的幺妹嫁不嫁。嫁给我,我不要,嫁给别人我要告。”已经忘了是怎么学会的,当时也不知道“嫁”的含义。但很好听,童声清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在我的老家,童谣并不是“唱”,而是念,但又近乎于唱,很特别。通常情况下,小孩子唱的童谣是由成年人教的,谁教呢?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外婆。小孩子对长辈的依恋,大概也是从童谣开始的。譬如有一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在哪里呢?不知道。小孩子唱着,想象里也一定有一座古老的桥吧。
我的外婆在我出世前就不在人世了,自然不能教我唱童谣。但别的孩子有外婆,我可以跟着学,或者别的孩子学会之后,听他们唱一遍,我也就会唱了,如“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或者,有时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拉过来又推过去,做“拉锯”的游戏,“拉锯,还锯,外婆门前耍把戏;请孙孙,去看戏,没有好吃的,青菜萝卜也可以”。每每说到这里,我就特别想念从未见过面的外婆。
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有时,想起儿时玩过的游戏,讲过的话,仍禁不住笑。毕竟真实地拥有过,谁不是从天真无邪的童谣里走过来的呢?回忆真有意思,可以把那些美好的童真在心里重演一遍,暂时拉近距离。有一首北京儿歌,是这样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啊?——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这同故乡的那首《打电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也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大人教的。
周作人则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并且批评大人常常看不起小孩子、认为儿童的言行幼稚可笑的观点。小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不可否认,有的童谣肯定是小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或经成人润饰,但其“著作权”是不容一笔抹杀的。
在清代,有人编过一本书叫《天籁集》,所载内容都是出自儿童之口。许是取其诵声有如天籁,是世间最最质朴的语言。后人有跋语曰:“万木响刁调,扁舟一叶飘。两间自天籁,千古乃童谣……”
现在读到一些韵味隽永的儿歌,为了不致忘记,就要用笔记下。也真有些无奈,童谣的流传,原本是用口的,童年时候,哪里需要用笔呢?长大了,在这方面真不中用。中国的民间文学,多是以口授的形式流传的。童谣也属于民歌的一种。可现在一些严肃的新诗,常常不如童谣有意思。比如《过横塘》:“月光光,照河塘。骑竹马,过横塘。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一首好的白话诗。
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曾经的“味道”。我的童谣,似乎还停留在故乡的草丛间。
不过,故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一句运用暗喻的手法,既写出了童谣充满美好的童真,又表现了作者对孩提时代的怀念。
B.周作人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是因为清代有人编过一本《天籁集》,所载内容都出自儿童之口,其语言质朴,诵声有如天籁。
C.童谣是民歌的一种,作者认为它比现今的一些严肃的新诗有意思,有的童谣读起来像一首很好的白话诗,比如《过横塘》。
D.文章引用了大量的童谣,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童谣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
(1)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
(2)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
3.文章为何以“童谣岁月长”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官印为何由方变圆?
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圆形官印出现之前,方形印章是不二之选。但是,方形印章在当代中国却有了不同命运,仅存的硕果是人民币背面的“行长之章”和“副行长章”,而圆形公章已通行于世。
中国最早的印章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文字写在竹简上,印章主要是用来钤印封泥,起到保密作用。《周礼•地官•司市》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记录,当时公私印章都可以称为“玺”。秦始皇规定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只能称为“印”。
中国印章图案最初完全由文字组成,字形的形体美对印章布局之美起决定作用,最常见的是篆书,宋元以后隶书、楷书和各种宋体书也开始出现在印章中。由于汉字本身结构,无论采用何种文字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呈方块状,为体现对称之美,从秦代到明清,皇帝、王侯、官署的正式印章都是方形的。
《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对印章的规格和尺寸做了规定。皇帝、皇后、太后、太子、亲王的玺印称为“宝”或“玺”,用玉和金制作,印钮为龙或龟。正一品至九品官员的印章用银或铜铸造,印的边长从三寸四分到一寸九分、厚度从一寸到二分二厘不等。文官的印钮均为直钮,只有御史的印钮上面有穿孔,而总督、将军等高级武官的印钮为虎钮。
古代玺印中青玉地位高于白玉。明初六玺中,等级高的天子之宝、信宝、行宝是青玉制,次一级的皇帝之宝、信宝、行宝是白玉制。金玺再低一级,主要是皇后、太后、太子用。这些宝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比如祭天时用“皇帝奉天之宝”,颁发诏书用“皇帝之宝”,祭享百神用“天子之宝”,调兵征伐用“皇帝信宝”,调发番兵用“天子信宝”,册赏赐劳用“皇帝行宝”,册封藩邦用“天子行宝”等。
《大明会典》中记栽的明朝传国宝玺有二十四方。清朝的传国玺在乾隆时期最终完备,大体上仿照明朝,但增加了一颗“大清嗣天子宝”•变为二十五方宝玺。此外,乾隆帝传位嘉庆后,又用青玉制作了一方“太上皇帝之宝”,但这方宝玺只使用了一代。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制作了五方印玺。1927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着手制作五方新国玺,其设计尺寸均大于袁世凯时期的旧玺。1949年以前中国普遍使用方形公章,例外情况:一是圓形的邮政印章(邮戳),一是中国海关日戳。目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应当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它与传统中国印章最大的区别是将图徽符号加入印章,打破了以往中国印章只有文字而无图徽符号的结构,为追求对称以及必须将镰刀锤子图案置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
实际上在50年代前半期,新政权各级机关和地方政府所使用的印章都是方印,但是到1955年之后统一改成了圆形公章。等级最高的是国印,直径七公分,中央为国徽,国徽外刊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字,使用时由国务院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钤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为保证写在竹简上往来信件的保密性而使用封泥,“钤印”应运而生。
B.“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称为“印”,明清时期皇后、亲王的印章也可称为“玺'
C.我国古代正式印章采用方形,主要由印章上汉字字形的形体美、印章布局之美决定。
D.明清前各朝代对印章的规格、尺寸、材质都有明确规定。明清时代的规定更具体严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官印的形状为主要内容、以历史沿革为主线呈现了中国官印的演变与发展。
B.文章以我国官印“由方变圆”的演变为论题,阐述了不同的形状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C.在论述过程中使用很多具体可考的实例,就增强了材料的权威性和观点的说服力。
D.对于官印形状,文章先综述观点,接着介绍印章起源,最后分析“由方变圆”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根据一方文物印章推断其使用者,其材质、尺寸、印钮等细处特征均是重要参照。
B.明初,宝玺需要做出之宝、信宝、行宝等三种类型以供使用,这是因为不同的玺用途不同。
C.我国第一枚圆形官印将图徽加入印章,为追求对称及必须将图案置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
D.1955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印也改成了圆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才有资格使用。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句俗话分别说明了这两部名著内容上的什么特点?对两类人分别有怎样的提醒?
同样是爱着爱斯梅拉达,弗比斯与卡西莫多的爱是不同的。请试举一个例子说明。(《巴黎圣母院》)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觉慧走到琴的旁边,问琴道:“琴姐,你觉得有趣吗?”
“我不觉得有什么趣味。”她淡淡地答道。
“你看了,有什么感想?”觉慧不肯放松地追问了一句。
“没有感想。”依旧是简短的答语。
“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在旁边接口说下去。
“你们当真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严厉地问道。
觉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掉过头看他一眼,不以为然地说:“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使人感动?”
“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觉慧愤愤地说。
“你说得太过火了。这跟同情心有什么关系?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发表她的见解道。
“真不愧一位千金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说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
(选自巴金《家》,有删改)
1.这段对话是针对什么事展开的?请简要叙述。
2.对于这件事情,琴、觉民、觉慧三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3.作者通过觉慧之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