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顺帝末,为侍御史。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日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怒于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暠、承。太尉李固上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暠、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属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慷慨,好立功立事              素:朴素

B.冀由是怒于暠                    衔:怀着

C.吏人阙请留之                    诣:到。去

D.会匈奴并凉二州                  寇:侵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B.暠乃手剑当车/日/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C.暠乃手剑当车/日/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D.暠乃手剑当车/日/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B.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C.顺帝:是东汉皇帝刘保的谧号。谥号或一字,或两字,是人死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D.薨:一种对死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皇帝死称为崩,诸侯死称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种属“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②暠乃手剑当车③宣恩远夷,开晓殊俗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暑乃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暠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暠担任刺史敢作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属,种暠被免官。

C.种暠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后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百姓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暠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诚心安抚边境各部,最终使各部都愿意归服汉朝,边地于是平安无事。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1.A 2.D 3.C 4.C 5.B 6.(1)那些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器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 (2)臣担心这样做会阻碍挫伤州县官吏揭发检举的心意,反而使他们一起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力了。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A项,句意为:种嵩素来志向远大。素:向来。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种暠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今天中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有什么凭据证明你不是奸邪呢?今天宁死不从。”高梵理屈词穷,不敢对答。 “太子国之储副”为判断句,“储副”意为国之副君,指太子,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B、C两项; “何以知非奸邪”为宾语前置句,“何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D。 3.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项,“谥号或一字,或两字”错误,谥号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情况比较复杂。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C项,③④⑤都是种属“好立功立事”的表现。 ①表现种暠乐善好施;②表现种属行事稳重;⑥写边境部族晏然无事。 故选C。 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属,种暠被免官”错误,种暠被免官不是因为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梁冀的陷害。 故选B。 6.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进趣”,追求;“交通”,结交往来。(2)“沮伤”,阻碍挫伤;“纠发”,揭发检举;“饰匿”,掩饰隐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像张衡这样品学兼优的人,在中外科学史上不胜枚举,请同学们仿照示例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

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_____________——张衡

 

查看答案

根据示例,概况下面“在一个组织中集体领导力理论示意图”所展示的结论。

结论:

①任务复杂程度越高,该组织的高管团队越体现出集体领导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集体领导力与高管团队有效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学生给校园文学社的一封应聘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三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校园文学社是同学们自己的社团,举办的活动很有意义,主办刊物丰富多彩,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作为一名学生,我对文学很有造诣,读初中时曾在校刊,上发表过几篇作品。因此我决定加入贵社,贵社若接受我的申请,将是贵社的荣耀,我会积极参与贵社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投稿件的。请批准我的请求。

 

查看答案

下列戏曲唱词与所给历史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剧《甘露寺》:“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关羽)

B.昆曲《长生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地把天宝当年遗事弹。”(李世民)

C.秦腔《长坂坡》:“四弟与我讲一遍,怀抱婴儿泪不干。儿的母为你把命断,累得你叔父苦无边。恨不得把儿摔当面。”(刘备)

D.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虞姬)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方人那样,                                                      ,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

①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

②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

③把其看作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

④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

⑤而是把其看作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

⑥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

A. ⑤⑥①③④②    B. ⑤④②③①⑥    C. ③②④⑤①⑥    D. ③①⑥⑤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