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与前面画横线的内容类似的语句,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做人切莫夸夸其谈”的观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阳不语,自有一种永恒的光辉;高山不语,自有一种极致的巍峨;蓝天不语,自有一种深邃的高远;大地不语,自有一种博大的胸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
如果我们要写一篇以“选择诚信”为话题的议论文,请你以横向展开议论的方法补写出四个分论点,使之与中心论点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提纲。
中心论点:选择诚信,也就选择了靓丽的人生。
请使用横向展开议论的方法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来论证“做真正的自己”的观点。
以横向展开议论的方式,仿照横线前的语句,续写两句话。要求:三句话构成排比,都表达“沉默是金”的思想观点。
山不言自高,有碧涛绿霭笼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以“珍惜时间”为中心论点,按照横向展开议论的方法补写出三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珍惜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习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秘阁书诣行在,遂留侍焉。
洪熙元年,进侍讲。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进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经筵官。久之,进翰林院学士。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
初,廷议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至是荣、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故事请。帝以杨溥老,宜优闲,令循等预议。明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土木之变(注),人心汹惧。循居中,所言多采纳。进户部尚书,兼职如故。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帝皆从其计。
景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为前后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辄讦奏。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罪。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隳焉。
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加兼太子太傅。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帝亦不罪。
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戍铁岭卫。
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循婉为解,得不死。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因事进言,多足采者。
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而亨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着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诏释为民,一年卒。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明英宗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于土木堡大败明军,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B.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C.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D.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遵,陈循的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和字都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
B.翰林院,中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历代能人院者都是当时饱学之儒,年轻后进则至少要进士资格才能入内。
C.礼部,古代官署,掌管礼乐、祭祀、接待外宾等事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乐教化,其地位不可谓不高。
D.进,指升官。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木之变”后,朝中人心恐惧,陈循的进言大都合乎情理,多被采纳,被升为户部尚书。后来,陈循的儿子等人被弹劾,皇帝也未追究他们的罪过。
B.陈循体察民情,为民排忧解难。当时黄河南岸和长江北岸下大雪,麦苗被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给贫民。
C.陈循为官比较清正,乐于助人。御史张楷献诗惹怒了皇帝,多亏陈循为他求情才被释放。御史陈祚上奏章触怒了皇帝,也是陈循为他解释,才使他未被处死。
D.明英宗复位后,于谦、王文等被杀,陈循被处以杖刑一百。后来石亨等人的阴谋败露,陈循从贬谪地上书申述,于谦的事终于真相大白,之后他才被释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隳焉。
(2)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加兼太子太傅。